杭城近九成老人首选在家享晚年——居家养老,如何安心又舒心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3-19 09:07   

杭州的探索

嵌入式微医、喘息服务等

品质养老未来可期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就多次提及“养老”两字,指出“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并明确要对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的机构给予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扶持”。

从这些政策红利也可看出,在面对“今天,我们如何养老”的问题上,我国将加快补上“短板”,推动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全面发展。

对此,杭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杭州将抓住契机,破解难点,拉长“短板”,以打造“最具养老幸福感”城市为目标,探索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医养护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首先要破解的就是‘用地难’。”杭州老城区某街道民政科负责人告诉记者,市中心老旧小区最应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但老城区寸土寸金,老小区用房紧张,若要建老年食堂、活动中心,只能想尽办法改建已有的房屋。

缺地少房怎么办?走进杭州富阳区富春街道,我们看到了一种有益的探索。

富春街道住着两万余老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虽已达100%,但一直以来,养老服务更多集中在娱乐休闲上,餐饮配套环节薄弱。考虑到部分社区用地用房紧张,分散经营成本太大,他们规划建设了一个占地1200多平方米的街道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并于去年7月建成使用。中心内设老年食堂300平方米,由一家餐饮企业投资建设。不仅如此,他们还联合“美团”,推出“互联网+助餐”服务。街道35个社区的老人特别是失能老人,可在家准时吃上热乎乎的营养餐。

“医养结合”,是让老人们安心在社区居家养老的一个重要前提。

在杭州,依托镇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载体,建设“嵌入式”微医服务机构,正成为重点发展的方向。

去年底,家住上城区南星街道复兴城市家园的张阿姨左膝创伤,动了手术,每隔三五天得换药。过去,她需要到两公里外的街道社区卫生中心换药。但现在,开设在小区6号楼的普惠型康复护理站的吴勇超医生会上门帮她换药,这让她感到特别欣慰。

上城区,这个全省最“老”的城区,目前已建成6个普惠型康复护理站。吴勇超医生所在的护理站,镶嵌在居民楼里,外观虽不显眼,功能却很齐全。一楼是中医科、心理咨询室、药房、护士站和老年活动室;二楼是内科、针灸推拿室、理疗室等,配有1名内科医生、1名中医科医生,3名推拿师,还有数名护士。“小病不出社区”,这让老年居民的晚年增添了幸福感。

面对越来越多变“老”的市民,杭州还在努力探索更多。

卫生间扶手、防滑护垫、助浴凳……这些养老机构里的设施,今后在杭州部分老人家庭也能见到。今年,杭州将面向低保等特殊困难老人家庭,试点开展适老化改造,将厨房、卫生间等设施改造成更适合老年人生活的模式,提升其晚年生活品质。

同时,杭州开展5年多的智慧养老服务,今年将迎来一次大升级——民政部门将在部分区、县(市)试点推行养老服务“一卡通”,改造完成后,老人“刷卡”便可享受各类养老服务,就像刷医保卡一样方便。

“喘息服务”,更让人看到了一座城市的温度。

居家养老,意味着子女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照料父母。若父母常年卧床,或保姆回乡过年,子女的辛苦也不言而喻。

对此,探索开展“喘息服务”,关怀家庭成员,成了杭州民政部门今年想做的事。就在今年春节前,杭州市第三社会福利院推出短期的“喘息服务”,在保姆空档期为家庭提供照护方案。老人有养老机构照护,家人春节出游也少了后顾之忧。

长期研究养老问题的浙江外国语学院社会福利研究所所长董红亚认为,养老事业已从过去单纯的数量增长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我们要依靠市场,通过购买服务、合作、委托管理等方式,打造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让居家养老也能承担机构养老的功能,切实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今年,市人大将《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列入我市重点立法项目,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法制化保障,我们将推动条例尽早出台。”杭州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负责人说,条例的出台,有利于推动杭州从“数量养老”向“品质养老”转变。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童桦 张梦月 王逸群 霍翟羿  编辑:郑海云
返回
记者倪雁强摄父母的心声生活方便隐私度高近九成人倾向在家养老问卷调查显示:60岁至70岁为主的父母群体中,近九成老人首选与爱人、子女一起居家养老,七成老人不喜欢聘请保姆照顾自己。在询问子女“如果父母选择居家养老,哪些问题是您关注的”的时候,我们发现,几乎每张问卷都勾选了“老人的安全”这一项,其次是“是否有人照料”、“老人的精神生活”。为确保年迈父母的人身安全,九成子女表示会聘请保姆加以照料,六成子女愿意送父母去养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