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召开未来社区等专题会议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1-24 10:12   

都市快报 首席记者 魏奋 记者 殷军领 王青 见习记者 凌姝文

我们期待杭州数字经济领军全国 

我们希望未来社区实现“15分钟生活圈” 

我们关心老有所乐、教育均衡……

昨天,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召开四场专题会议,分别以“加快‘三化融合’,推动杭州经济创新发展”“打造15分钟生活圈,助推未来社区建设”“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为题。

会场上,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频频碰撞出智慧火花,气氛非常热烈。

吸引“数字名家”

加快“三化融合”

在中国数字城市百强榜上,杭州排名仅次于北上广深,位列全国294个地级市第五位。

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内容、软件与信息服务等12大领域,年均增幅22%,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50%左右;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突破4000亿元,居全国中心城市第五位。

阿里云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全球第三;数字安防产业市场杭州占有率全国58.2%、全球37.4%。

但要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五年内要从第五冲到“第一”,杭州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比如高增长下的挑战,传统数字经济业务增速放缓;产业布局和结构的挑战,电子制造业“硬”支撑相对不足等。

推进“三化融合”的核心是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关键要靠人才驱动。民建界别委员潘伟红建议,杭州要以大科研平台、大科学装置为载体,吸引“数字名家”,也就是数字经济最顶尖人才,“引进一个顶尖人才,往往能带来一个重大项目,甚至会形成一个产业集群”。

如何吸引数字人才?潘伟红建议,要发挥好品牌活动的集聚优势,实现招商引资、招商引智双管齐下,双轮驱动,通过品牌活动载体,让志同道合的人碰撞思想、优势互补,助力杭州全面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城市数字化“三化融合”。

发展数字经济,要有具体抓手。经济界别委员章越峰说,如果说4G改变的是生活,那5G改变的将是社会,5G技术是数字经济产业的重要支撑,汽车制造也是杭州的优势产业,他建议杭州加快发展5G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以5G技术为突破口,抢占数字经济高峰。

要打造“15分钟生活圈”

也要加快推进邻里中心建设

“在我看来,未来社区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而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未来社区的建设基础,是杭州打造社区生活的基本单元。” 科协界别政协委员吴正建议,应该科学划分生活圈并合理确定建设项目。

比如说,充分考虑新老区域的差异,根据差异分类进行规划导引,将居住人口较多、社区相对集中的城市区域纳入到重点打造的范围。同时,根据区域内长期人口主要聚居地为核心,15分钟主要活动距离为半径,将全市分别均匀划分为各个独立的“15分钟步行生活圈”。

对打造居民“15分钟生活服务圈”,提升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民建界别政协委员寿遐说,加快推进杭州的邻里中心建设,意义重大。

寿遐建议,在邻里中心建设中,要强化其服务功能,规划、设计、理念要超前,符合城市国际化的要求,“比如,社区大食堂、医疗康养中心、阅览室、体育健身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商业中心等,各种功能融合为一。”

智慧养老是智慧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经济界别政协委员王景峰建议,搭建市域一体化的市、区两级智慧养老平台,“区级平台重点解决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的业务管理问题;市级平台主要解决全市养老服务数据采集,数据存贮和数据分析能力。以全市一张网、一个平台,一个标准的方式,完成杭州智慧养老的升级改造工作。”

要让老年人有地方可学、有内容可学

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得开心

杭州老龄化比全国平均提前了11年,人口老龄化带来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对老年教育资源供给能力提出巨大挑战。

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打造杭州养老样本,直接表现为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在老年大学招生火爆的背景下,民进界别政协委员杨敏建议,应整合社会公共资源和职业教育资源,在图书馆、少年宫、社区、高校等地开设老年课堂。

学什么?各界别委员集思广益,讨论出四个主要的教学内容,分别是文化教育、法治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心理教育。

总工会界别政协委员毛爱东举了个例子:“杭州有一对老夫妻,两人住在破破烂烂的小楼里,每月退休工资加起来8000块,但是一年购买保健品的开支足有20万。”他认为,政府应重视开展老年人法制教育,向老年人传授必要的法律知识。结合老年人不爱被动受教的心理,主动结合社会热点。

“前几天很火的《啥是佩奇》,反映了农村老人与城市子女后辈之间的代沟,可能会让很多老人感同身受。但这部影片也引起了法律人士的关注,有律师开始担心影片是否涉嫌侵权。”毛爱东认为,这个热点非常适合列入老年人的法制教育课程。

再来看老有所乐。政协委员章碧珍认为,发展老年教育应该尊重差异化教学需求,老人们喜爱戏剧影视,那就编一台好戏寓教于乐。

她说,老年人的晚年获得感,一部分来源于社会对他们的认同,应该发挥老年人才的作用,让老人担任老师,定期展示他们的优秀成果,让他们感受到“老有所值”。

健全学校课程准入机制

杜绝过多“从娃娃抓起”课程

教育界别的委员王才洪说,他一直忧心城市和乡村师资不平衡的问题。

“我来自建德市乾潭初级中学。与城市师资相比,群众对乡村的师资不满意,大量优质生源流出乡村地区学校,流向城市,而优质生源大量外流,又会导致乡村教学质量下滑,让更多优质生源外流……这是影响乡村教育的恶性循环,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推进,带来了很大困难。”

他建议,从杭州城区向每所乡村学校下派名师,到乡村支教时间可以暂定为三年。“小学可以4-6年级一轮,初中可以7-9年级一轮。”他提出,支教名师要在被支援乡村学校带徒弟,积极为徒弟提供资源,用三年时间把徒弟们培养成为所在县(市)的名师。

为了让名师们乐于支教,财政也需要提供专项支持,如根据离家远近、乡村学校的偏僻程度,给予不同的奖励等。

“现在各个部门凡是遇到需要重视的事,都喜欢说‘从娃娃抓起’。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多需要从娃娃抓起的事情?” 科协界别委员唐彩斌,社会身份是杭州时代小学的校长,对于层出不穷要进入校园“抓娃娃”的任务感到头大。

他罗列了一部分目前“进校园”的工作:弘扬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地方戏曲、规则意识、法治观念、环保扶贫、远离毒品、防灾减灾、垃圾分类、防艾滋病、普及保险意识……

“有些工作,一纸文件,无课程目标、无教学内容、无教学时间、无反馈评价,无法落实。就杭州而言,某区教育局的不完全统计显示,3年来接到各种与教育无关的临时任务多达188件。”他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准入需要有法可依。

怎样的内容适合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共同学习?

他建议:成立地方课程教材委员会负责审查课程内容准入。凡是要从娃娃抓起的特定主题课程,都需要统一按照标准、规范的协商程序核准,需要有科学的课程纲要、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师资准备方案和评价措施,等完整方案通过,方可下发文件准入。此外,未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不能组织家长点赞拉票;不能组织相关主题知识竞赛活动;不能组织“小手拉大手”活动,增加家长和老师的负担。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首席记者 魏奋 记者 殷军领 王青 见习记者 凌姝文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