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写了一本关于大运河的书
他建议让运河变得更“宽”
昨天的论坛发言嘉宾中,有一位来自美国的历史、社会学学者——David Pickus,最近,他完成了一本关于京杭大运河的书:《来自中国的明信片:大运河纪行》。
2013年,David Pickus来到北京,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一年半以前,他从北京来到杭州,第一次看见运河,了解了运河的历史,就被深深吸引了:“我喜欢运河,因为她把人们联系到了一起。”后来,他走遍洛阳、无锡、苏州、扬州、杭州等多个运河沿岸城市,写下了自己对大运河的见闻与想法。
“和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样,大运河很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但不一样的是,大运河与人民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你看到了运河,就看到了杭州的老百姓是怎样过日子的,他们饭后会在运河边散步,他们周末会在街区里游玩。大运河就像一个开放式的公共博物馆。”
而对于未来运河发展的建议,David说,希望运河以后能“线性发展”,也就是说,当大家想起运河,不仅仅想到的是几个繁华美丽的景区,而是沿岸各处都充溢着运河的文化,同样,他希望运河上的货船可以向游客开放:“货船代表着以往的通衢文化,去货船上感受运河,能感受到和景区很不一样的感觉。”
《来自中国的明信片:大运河纪行》目前正在编译中,中文版预计明年上线。
六城联手 推进“运河城市协作体”建设
澎湃新闻副总编辑胡宏伟与David的想法不谋而合。
胡宏伟在演讲中说到,他认为,运河的思维也代表着“互联网思维”:“不是说有了一个手机就叫互联网,运河也是一种互联网,2500年以来,大运河就是一个连通中国南北的互联网,就是互联互通。放到当代来看,大运河在推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连通长三角经济圈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方面,将会起到一种独特的作用。未来杭州要发展得更好,就要有大运河思维中的开放胸怀。”
大运河在打破区域桎梏上,从古至今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论坛结束前,来自北京、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等六座城市的代表共同宣布将推进“运河城市协作体”建设,借鉴运河发展的“杭州经验”。
通过前两年的累积,中国大运河国际论坛已经成为国内外及大运河沿线城市沟通、交流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载体,是杭州对外交流的一张“金名片”。
大运河国际论坛作为运河沿岸城市的交流平台,也将继续扩大杭州“沟通、开放、包容、交流”的运河文化影响力,为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搭建深度交融的桥梁,进一步擦亮运河文化品牌,为运河沿线区域发展注入文化内涵,使大运河文化带成为沿线城市与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