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前,倪金富是杭州化工机械厂的钣金工人,从来没有拿过画笔,也没有学过画。
他找来报纸、杂志上的老房子或者风景简笔图片,开始临摹练习。没有画纸,他就画在旧挂历、保健品包装盒的背面。有时候纸不够大,他就用订书针把几张纸钉一钉,合起来用。
我翻着老人拿过来的练习画册,满腹疑云,他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笑:“我和老伴都有退休工资的,这两年还增加了。我们这个年纪,能节俭就节俭。”
今年8月,他开始正式画记忆中半个世纪前的“十五奎巷图”,一共花了5天。他先分别画在六大张白纸上,再用糨糊把纸张拼接成完整的图,“纸还是别人送的,大家看我老在涂涂画画,就主动送给了我。”
捧着长卷,倪金富带我在十五奎巷从头到尾走了一圈。他指给我看十五奎巷26号,“我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整条巷子,唯一没有变动过的屋子了,民国时期保存到现在。”在鼓楼城墙旁边,他又指给我看另一处民国风格的建筑,一楼已经完全改动成了一家拉面店,“二楼还是保持原样的,以前这里是家南北货店,生意很好的。”
十五奎巷社区主任李敏昨天得知倪金富老人的画作,十分惊讶:“60多年前的十五奎巷是什么样子?说实话,连我们社区都没有资料。倪大伯无疑给我们留下了非常珍贵的一份史料。”
画家吴理人也没有想到,自己曾经无意的一句话,真的让倪金富老人画出了少年时光长大的老巷子,“我第一次看到倪老的图,就很激动。这样鲜活的城市变迁史料实在太难得了。十五奎巷,皇根脚下,南宋历史挖掘很多,反而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空白太多。我们必须抢救,而抢救就是要从当地老人身上去挖更多的口述历史。如果这批老人都不在了,记忆也随之而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