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滨江这几年 亩产千元升到“亩产3个亿” 稻田里“种”出了高科技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11-23 11:10   

都市快报讯(记者 林建安 通讯员 余小平 宋桔丽 摄影 徐青青)“钱塘江畔成长的农家子弟,从江南到江北,他花了20年时间,从江北到江南,他又用了20年。

20年,命运的塔罗牌天翻地覆,而他,如今已是中国视频物联领域的扛鼎人物。”

这是在2016年的风云浙商颁奖典礼上,组委会给傅利泉的颁奖词。

傅利泉祖籍萧山,20多年前,他跑到紧挨着河坊街的直吉祥巷九号,创办了大华电讯设备厂。企业奔跑13年,需要更大的发展舞台,傅利泉又把大华搬到了钱塘江南岸的滨江。

目前,大华总部脚下的那片土地,是傅利泉父辈当年种过水稻的农田,现在,这里已经从当年的水稻亩产一千元,升级到了“亩产三个亿”。这也被傅利泉视为滨江这几年来巨大变化的缩影。

从10多万元到188亿

1999年,大华碰上了电力系统技术改造的需求,团队里的人觉得,抓住远程图像监控系统开发的机会,会是大华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在当时,这块在国内几乎是空白的。

说干就干的大华团队,潜心开发了一套远程图像监控系统。就这样,在无意间,大华介入了视频监控领域。

2002年,大华推出国内首台8路音视频同步嵌入式硬盘录像机,在市场一炮打响。

傅利泉清楚地记得,自己拿到的第一个单子,只有10多万元。而在去年,他们创造了188亿元的营收,相较上市当年,涨了差不多30倍。

上个月,港珠澳大桥开通,跨越伶仃洋,在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之间架起一条直接陆路的通道。港珠澳大桥香港段由东端的香港口岸人工岛和向西连接大桥主体的12公里香港接线组成,是这一超级跨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工岛外围公共区域标段和应急指挥中心这两个项目里,就有大华的力量。

大华主要负责这两个项目里的交通管理中心、视频监控中心、交通采集、卡口系统的建设。在台风“山竹”的侵袭下,智能卡口系统、交通信息采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交通管理系统等相关设备仍然完好无损。

这样过硬的质量,来自于大华不断地创新。

目前,大华的研发技术团队,已经超过8000人。而滨江本身所具备的产业高端、产业集成、创新驱动的环境优势,也让大华在滨江的这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借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红利,滨江给企业带来了人才、技术、信息、市场、品牌、配套、平台等一系列资源,有了强大的信息技术产业链的支撑,才保证了大华能始终坚持技术变革,在发展革新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现在,走进大华的展厅,你能看到里面陈列着的许多尖端智能产品和很多先进技术的应用场景。

不过,很多人或许不知道,现在的大华总部,就是傅利泉以前种水稻的农地,现在却“种”出来了高科技产品,在你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地方,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只要有好技术

来滨江,陪你一块儿成长

在傅利泉看来,只有创新,才能获得企业生存的时间和空间。

对滨江来说,也是一样。

滨江区委书记詹敏认为,“滨江因创新而兴,未来要靠创新更强”。

创新,是跟着人才来的,所以人才对滨江来说,是比资金和项目更重要的事情。这是滨江的勇气,也是滨江相信人才的力量。

正因如此,滨江才不断放宽“5050”人才计划,让更多的人才享受到政策红利、不断改革商事制度,让企业有更好的营商环境。

一直以来,滨江都有培养世界级企业的情怀。对滨江熟悉的人会发现,这个地方不仅招引大企业,也向很多创新型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伸出橄榄枝。滨江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曾经说过,“如果你有好技术、团队,需要资金、场地等,滨江愿意投入,跟你一块成长”。

也正是因为这种情怀,让滨江被许多创业者所青睐。

去年秋天,蔡泽源把一手创办的意享网络科技,从香港搬到了滨江的海创基地。

64岁的他,既自豪于自己这把年纪还出来创业,也认为把公司搬到杭州滨江,是一个明智之举。“我跑过很多城市,选择这里,是因为我看到了这座城市这几年来的信息经济发展。这里的互联网市场很大,互联网人才也多”。

“到2025年,有百家上市公司”,是滨江给自己定的一个目标。

为了这个目标,滨江甚至成立了企业上市培训基地,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培训经费,来做上市资源培植工作。

细数滨江的企业,不难发现,已经有许多行业巨头,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吉利……

不过,在滨江区委书记詹敏看来,“滨江不仅要有大企业,让滨江更值得骄傲和期待的,是有一大批好企业形成的梯队布局。”

在最近公布的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名单里,滨江籍企业一共有9家,大华就在其列,另外还有海康威视、新华三、宇视科技、中控科技、恒生电子、信雅达、银江股份、士兰微等。

短短二十多年,滨江还是一个少年。如今,已经有42家上市公司、104家新三板企业、7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这位少年的怀抱里聚集。

这些企业里,不少都已经活跃在世界市场上,比如,吉利的汽车、阿里巴巴的速卖通、新华三的大数据等。

改革开放,是一种包容的气质。滨江鼓励在本土成长的企业“走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杭州制造”,甚至也舍得在滨江成长、壮大起来的企业,搬去其他地方。

滨江的创新创业,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气质——开放、创新、包容。多年来,这种气质,已经深深根植于滨江的改革创新、产业变革、人才集聚等各个方面。

@滨江所有民营企业

只要信心不被打碎

就一定能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

杭州正在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这是一项没有休止符的系统性工程。

在当前形势下,民营企业可能或多或少都遇到了一些问题。上周,滨江叫上银行、企业一起开大会,促进区内众多优秀民营企业与银行的精准对接,并发布了“新11条”政策。

“新11条”政策相当实在,“对症下药”地帮不同类型的企业,解决了最关键的资金问题。比如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支持企业发行债券、做大做强区属担保公司等。

会上,滨江区委书记詹敏给各位民营企业家们打气——

越是在困境时期更要坚定信心。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不论是企业、政府、银行以及社会各界,只要信心不被打碎,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

越是在困境时期更要看到机遇。

杭州提出建设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这与滨江的产业发展高度契合。在原有物联网、互联网、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基础上,滨江新谋划了智能制造供给小镇、金融科技小镇,将在城市数字化持续加码,向企业开放更多数据,建设更多应用场景,帮助企业解决市场示范、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问题;我们也将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正在谋划医健小镇,力争实现数字经济与生物医疗大健康两大产业双轮驱动。

越是在困难时期更须合力破难。

面对经济发展的困难,滨江将坚定不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决支持企业作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依法保护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持续深化以“最多跑一次”为主导的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深化“随叫随到、服务周到”服务理念、深入推进“百名干部联千企”“走亲连心”活动,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林建安 通讯员 余小平 宋桔丽 摄影 徐青青  编辑:吴阳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