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十二届四次常委会议,聚焦乡村振兴——六道题,探求浙江乡村振兴之路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10-18 07:36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开美丽经济通道。

“丽水山耕”“嘉田四季”“三衢味”……在委员们的眼中,这些颇有名气的浙江特色农产品,是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一个缩影。而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成了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会议上,主讲人、省政协副主席孙景淼在“浙江政协·崇学讲坛”上提到的“千岛湖一条鱼”,引起了委员们的兴趣和议论。“养鱼捕鱼是一产,生产罐头鱼等是二产,大家来千岛湖吃鱼是三产,铺好宣纸,把鱼往上一放成了一幅鱼拓画,把鱼变成文化产品是四产……”一条鱼,游出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前景的无限遐想和可能。

产业融合发展,要防止同质化现象。在分组讨论中,有委员提出,目前,有的地方乡村旅游项目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应该结合各地的特点,做好产业发展规划。

●激发乡村文化活力,打开文明互惠通道。

“乡村之美,形在山水,神在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大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力度……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之魂”。

“我建议恢复中小学生的‘农忙假’……”昨天的大会现场,省政协常委、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珂的即席发言话音未落,便引起了委员们的共鸣。会后,王珂对钱报记者说,他是桐乡人,从小在运河边长大,至今还能回忆起与小伙伴一起在农忙假期捡稻穗、采桑叶、挖番薯的场景。在王珂看来,这不仅仅是分享丰收的喜悦,更是难以抹去的乡愁。王珂说,恢复“农忙假”的意义,是重新让孩子们亲近农村,认识农村,通过田间地头,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感受“粒粒皆辛苦”的朴素道理,激发他们对农村的热爱。

留住乡村记忆,是不少委员的共同心声。在前期走访二三十个古村落过程中,省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潘海生更加意识到,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守护好古村落的文化之魂,让那一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深沉呼唤不仅是吟叹,更是现实。

在调研乡村文化礼堂时,兰溪市诸葛镇厚伦方村的文化礼堂给省政协常委、文史委副主任童健留下了深刻印象——礼堂的一面墙上装着大镜子和把杆,变成了村里的“舞蹈室”。“我们不只会跳广场舞,我们也喜欢练瑜伽、练舞蹈。”村支书一席话让他感触很深:送文化下乡,要形式多样更要内涵丰富,真正对接、满足农民的需求。

●突出乡村组织振兴,打开乡村善治通道。

要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省建设,乡村治理的“短板”同样不能忽视。针对短板,委员们也一一开出了针对性的“药方”——深入推进农村“头雁工程”,培养适应乡村振兴要求的带头人;实施农村“雏雁计划”,继续鼓励原籍地大学生回村任职;推进“三治结合”在乡村落地,让盆景变风景……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打开要素保障通道。

偌大的房子里,只住着老人小孩,空荡荡冷清清。部分农村空心化现象明显、乡村发展人才紧缺,要素制约成为发展的瓶颈。这也引起了委员们的深切关注和讨论。支持人才“上山下乡”;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委员们的真知灼见,也为打破要素制约瓶颈提供了借鉴。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陈欣 张彧 蓝震 詹程开/文 吴煌/摄  编辑:郑海云
返回
如果说,持续系统推进农村生态保护和修复、深入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这些建议是委员们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硬件关注,“提升乡村特色风貌”则是委员们心底留住乡愁的深切情怀。围绕“全力打开‘两山’转化通道,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省建设”,省政协这次常委会议上,就此开展了专题协商。正如省政协主席葛慧君昨天在这次常委会议闭幕会上所说:服务助推乡村振兴示范省建设,是广大政协委员写好“委员作业”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