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十景中有一景, 几百年来杭州人从未见过
现在,她俩要回来了
双峰插云,在哪?
“西湖十景”里,断桥残雪、平湖秋月、苏堤春晓……它们的美,大家都见到过、说得出的。
唯有双峰插云,叫得这么熟,可实际上最陌生,因为现代人都没见过。
南宋诗人杨万里,曾记录下它的美:“南北高峰巧避人,旋生云雾半腰横。纵然遮得青苍面,玉塔双尖分外明。”
“玉塔双尖”,大致意思是说,双峰插云美的重点,并不在于南高峰、北高峰两座山,而是两座山的山顶上,都有一座尖尖的塔。
只是,这两座尖尖的塔,已经消失很久,我们早已看不到。
2011年西湖申遗时,官方《西湖申遗文本》中,对双峰插云的官方描述,是这样的——
南高峰、北高峰相距5公里,峰顶南宋时各有古塔一座,每逢云雾低横之日,自西湖西望,群峰隐晦而塔尖分明,因此得“两峰插云”景名。清代,峰顶古塔皆毁废,康熙三十八年(1699)皇帝南巡杭州,御题景名,改“两峰”为“双峰”,并在洪春桥旁建观景亭和御碑亭,标示为该景观的观景点。
“西湖十景”里,看不到双峰插云,真是一个缺憾。
现在,为了让大家真真正正看到“西湖十景”,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启动了双峰插云景观恢复工程。
昨天,双峰插云景观恢复工程设计方案,正式出炉!重现双峰插云,首先就要复原南高峰塔、北高峰塔。
以历史为基础 恢复双峰插云
第一名为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二名为北京构易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和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体,第三名为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未来的双峰插云,将按照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方案来复原。
2017年1月至9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对南高峰顶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陆续发现了南高峰塔塔基、旧时道路、排水沟等遗址。
2018年4月至5月,市文物考古所通过物探等科技手段,对北高峰塔相关区域,做了考古研究,基本确认了北高峰塔遗址的位置!北高峰塔,就在现浙江省广电集团北高峰发射台内的八角楼建筑区域一带。
考古发掘和历史史料的验证,进一步确证了历史上南、北高峰塔及有关建筑的存在。
今年6月29日,双峰插云景观恢复工程方案,面向社会公开征集。
截至9月4日,一共收到三家设计单位递交的三个有效方案。在采用暗标的形式评审后,又经专家评审小组评选,最终选出了一、二、三等奖,各一名。
南高峰塔 按宋代构造复原
复原的南高峰塔长什么样子?
根据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方案中——
砖芯木外檐的塔。六边形,底边长约5米,底径10米,高度三十多米(不含塔刹),可登临的楼阁式塔,有副阶,每层有外檐,外檐出挑砖叠涩与木构并用,平坐不出人,仅用作窗台。
塔每层开窗两面,每层错位,六边形其他四边设龛,龛内立佛像,上面六层共二十四龛,与了心《重建塔记》记载一致。塔顶有铁制相轮层叠状的塔刹。塔外立面可能有壁柱、梁枋,外立面应有抹灰,外粉刷色彩仿木作。
浙江省古建筑设计院副院长陈易说以后的南高峰塔,是一座六边形的楼阁式塔,有七层。它身兼两职,上面是景观楼阁,下面是遗址保护层。
根据记载,古时,南高峰塔里头只一人宽,上下都很难。现在,设计的南高峰塔内有楼梯,也有电梯,游客可以爬到塔上,远眺风景。
塔下的遗址保护层,把南高峰山顶的考古遗迹,都保护了起来,比如南高峰塔塔基、甬道等。你可以想象一下,它的做法和雷峰塔很像,站在那里,就可以一眼看到那些遗迹。
根据记载,南高峰塔约33米。陈易说,未来的南高峰塔,等建好后大约会到38米。
之前,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做了测试,38米的南高峰塔,可以保证远处看过去,起码能看到五六层的塔身。
那么,未来看到的南高峰塔,会复原的是哪个年代的样子?
陈易说,复原是按照宋代时的构造来设计的,毕竟双峰插云的景点形成,就是在宋代。
另根据记载,南高峰塔里在古代是点火盆的,也有说是点灯、烛台,它在夜里是亮的。
陈易说,等南高峰塔建好了,以后到了夜里也会亮灯。
千人洞和无人洞之间 建一条自动登山扶梯道
南高峰上不只有一座南高峰塔。
有了塔后,跟着建了寺,叫荣国寺。和塔基一条小路相连的房子,根据猜测,以前可能就是荣国寺的大殿,当然,因为寺院实在太小,也有可能没有大殿,是守塔僧人住的房子。
殿旁边,有一组石林。石林再过去,是钵盂潭,小小一潭水,让山顶一下子看上去灵气了不少。
之前考古队在挖掘时,发现了旁边的茶田,像一块洼地,推测应该就是钵盂潭。这次,也打算一起恢复。
等南高峰塔建好了,以后,两条路可上山去看风景。一条,是三台山路,三台山脊直接登山的道路,出入口位于俞樾墓和陈夔龙墓附近。
另一条,是满觉陇路上去,山脚下以后会有入口牌坊、停车场。
设计方案中,还在千人洞和无人洞之间,建一条自动登山扶梯道,单点式独立基础和轻钢结构穿越林间,串起千人洞、无人洞。
陈易说,曾经还设想过,是不是能开辟一条电瓶车路到山顶,后来考虑对南高峰影响实在太大,所以放弃了,选了一个影响最小但是又最实用的方式。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宋元考古著名专家郑嘉励说,南高峰山顶在考古挖掘后,找到的历史遗迹其实蛮多,比如塔基是五代吴越时留下的,塔院是南宋时建的,还找到了很多明代时留下的重修痕迹。
“天地悠悠,这里留下的不只是一个塔,而是一千多年的往事。”
北高峰塔更瘦高一些
和南高峰塔比起来,北高峰塔的记载,更为简略,而且它没有留下影像资料。
《咸淳临安志》中记载:“天宝中,邑人建。高七层,屡坏屡修。中藏古佛舍利。元丰,闲长老圆明大师重建。咸淳七年又毁”。
《武林旧事》卷五·湖山胜概记载:“北高峰塔在灵隐寺山后绝顶,比南高峰尤高”。
从这些资料中仅仅可以看到,北高峰有塔,高七层。潘阆(宋代)诗《北高峰塔》:“北高峰上塔,竟上最高层。尝谓人难到,何当我独登。”可见,北高峰塔可以登临。塔的尺度、样式不可考。塔边有望海阁。
今年,市文物考古所通过物探等科技手段,对北高峰塔相关区域,做了考古研究,基本确认了北高峰塔遗址的位置!
北高峰顶是长条形地形,北高峰电视台发射台区域内有一处八角形的建筑,从它的体量、位置来看,很可能是原有塔芯室的位置。
在这一次的双峰插云景观恢复工程中,南、北高峰塔的复原方案,是一起做的。未来的北高峰塔,是什么样子?
陈易说,北高峰塔最终的样子并没有确定,未来可能是一个八边形塔,也可能是一个四边形塔,以后要根据考古证据再进行调整。
和南高峰塔相比,北高峰塔体形相对纤细,高度也在三十多米,因为二者体量的差距,且北高峰地势较南高峰更高一些,所以北高峰塔看起来更瘦高一些。
以后,西湖边有四座塔——
胖胖的雷峰塔
秀气的保俶塔
挺拔的南高峰塔
纤细的北高峰塔
从昨天开始,双峰插云景观恢复工程设计方案公展在西湖博物馆展示,展期7天。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目前来看,未来的南、北高峰塔,会按照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来做,但之后可能也会做一些细节调整。
等南、北高峰塔建好了,陈易说,西湖上一眼望出去,就有了四塔,分别是雷峰塔、保俶塔、南高峰塔、北高峰塔。
四塔,最好各有不同。
比方说,雷峰塔如老衲,胖一些;保俶塔,很秀气;南高峰塔,更挺拔;北高峰塔,则更纤细。
苏堤上观两峰 是体现古人意境的最佳位置
等两座塔建好后,哪里是看双峰插云的最佳地点?
陈易说,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也已经做过测试。
南高峰顶海拔257米,北高峰顶海拔313米。双峰相对于西湖的地理位置,如果以湖心亭为中心,北高峰基本在其正西方4500多米,南高峰在其西南向340多米。
而两峰到达目力所及的大片水面边界(杨公堤)的距离,北高峰为3300多米,南高峰为 1670 多米。
从湖上望两峰,的确是两峰(两塔)相对均衡的观赏点。所以说,苏堤上观赏两峰,是体现古人意境的最佳位置。
那么,西湖四周呢?
距离不同,对两峰(两塔)的感受各有不同。
往西湖南线,比如玉皇山顶、吴山顶(城隍阁)等,离南高峰近,北高峰远,因此双塔会呈现一前一后的观感,其中往往又有雷峰塔作为前景,玉皇山顶甚至可以一览六和、雷峰、保俶、南高峰、北高峰五座塔。
西湖东岸,比如湖滨、断桥、锦带桥,基本可以一览雷峰、保俶、南高峰、北高峰四座塔,但由于距离较远,南高峰塔、北高峰塔都不明显,视线不佳时,很难看见。
往西北线,比如玉带桥、花圃等处,由于距离较近,绿化遮挡,南北高峰中常常只能看到一处,如玉带桥是观赏南高峰的佳处,而花圃入口则以北高峰为远景。
南高峰塔
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936-944),高十丈。
北宋太宗至道二年(996),邦人朱泉葺补。
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僧修懿重修。
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僧义园重修。
元末,毁七级为五级。
明万历四十年(1612)遭雷击。
明末,存三级。
清至民国,只存一级。
20世纪50年代,倾圮殆尽。
北高峰塔
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6)。灵顺寺为其塔院。
唐会昌年间(841-846),毁于“会昌法难”的毁佛运动。
五代时期,吴越国武肃王钱镠、忠懿王钱傲重修复建。
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北高峰塔毁于雷火,随之重修。
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圆明大师重建。
南宋咸淳七年(1271),塔再次损毁。自此北高峰塔再没进行过大规模的重修复建。
元明时期,塔已倾圮,明末尚余三层。
清代初年,塔毁。
20世纪70年代,北高峰塔遗址被现代建筑叠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