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双峰插云”要恢复,三个方案请你来选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10-16 14:57   

“双峰插云”,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西湖十景之一。

南宋时,南高峰、北高峰峰顶各有塔一座,每逢云雾低横之日,自西湖西望,群峰隐晦而塔尖分明,因此得“两峰插云”景名。

清代,峰顶古塔皆毁废。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南巡杭州,御题景名,改“两峰”为“双峰”,并在洪春桥旁建御碑亭。 

在800多年前,“双峰”曾是南宋临安城的制高点。如今,我们只能在文学、绘画作品中想象当年的“双峰插云”胜景。

6月底,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正式启动“双峰插云”景观恢复工程,并且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双峰插云景观恢复工程设计方案。

今天起(10月16日)到10月22日,双峰插云景观恢复工程设计方案公展将在西湖博物馆进行。杭州西湖景区管委会表示,希望以本次展览为契机,在专家及市民游客意见的基础上,对双峰插云景观恢复工程设计方案进行进一步深化完善,以期恢复“双峰插云”景观历史遗存,让“双峰插云”在新的时代得以完美呈现,为西湖增添新的魅力,为杭州增加新的光彩。

南宋时期,南北高峰的双塔高耸入云,是南宋临安城的地标。但是古塔已经消失有年,南宋的“双峰插云”盛景,我们都无缘目睹。

由于历史原因,“双峰插云”是至今唯一一处没有恢复的“西湖十景”景观。杭州西湖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恢复“双峰插云”景观,不仅是为了弥补“西湖十景”不完整的缺憾,也是为了履行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时的社会承诺。

2017年1月至6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高峰峰顶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1100平方米,发现遗迹有南高峰塔塔基、道路、建筑基址等,出土少量瓦当、滴水、塔砖等建筑构件,这些考古成果及相关史料,是恢复双峰插云景观的重要依据。

基于考古发掘,同时在可行性研究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今年6月29日,西湖景区管委会正式启动“双峰插云”景观恢复工程,并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双峰插云景观恢复工程设计方案。

截至9月4日,共收到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构易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和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体3家设计单位递交的3个有效方案。

9月7日,双峰插云景观恢复工程设计方案评审会召开,经过专家组综合评审,确定第一名为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二名为北京构易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和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体,第三名为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在今天(10月16日)开始的设计方案公展上,公开征集到的3个优秀设计方案将进行展示,展览还展出了部分南高峰塔遗址考古发掘成果。

杭州西湖景区管委会表示,希望以本次展览为契机,在专家及市民游客意见的基础上,对双峰插云景观恢复工程设计方案进行进一步深化完善,以期恢复“双峰插云”景观历史遗存,让“双峰插云”在新的时代得以完美呈现,为西湖增添新的魅力,为杭州增加新的光彩。

如果您对双峰插云景观恢复工程设计方案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联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双峰插云景观恢复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电话:0571-86086364,0571-86086849。

●那么,来看看这三个设计方案,分别是怎样的,看看南北高峰塔在今人手里被赋予了怎样的光华

【方案1】  

【方案2】  

【方案3】  

●南宋时期,南北高峰塔是临安城的地标

据文献记载,南高峰塔始建于五代,距今1000多年。北宋崇宁(宋徽宗年号)二年,有过一次重修,乾道年间(1165年~1173年,南宋皇帝宋孝宗赵昚(shèn)的第二个年号)又重建过一次。本来塔有七级,但明代时被雷击后逐渐倾圮,只剩3级,之后慢慢废弃,现在只剩一截塔基。

根据考古发掘推算,南高峰塔的对角直径约10.1米,每边直径5.07米,比六和塔、雷峰塔小,比保俶塔要大。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表示,在南宋时期,南北高峰塔是南宋临安城的制高点,站在塔上,能看到江、湖、城。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征宇曾拍了一段视频,在早上8点就到了南高峰顶,拍下了云雾缭绕的一幕。

他说,走到上面,人就在云雾里面。九点左右,雾开始散了。

南北高峰之间的距离,根据古人的说法是“相距十里”。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说,南北高峰这两座塔,在南宋时期不仅是护佑百姓的风水塔,也是重要的景观塔,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当时塔是空心的,最初是为了拾级而上,方便顶礼膜拜,后来又成为了普通老百姓观景的地方,有一种方向导引的作用。文献上说,塔底还有燃烟照明作为引导。南宋时期的南高峰塔的整体空间结构为前塔后院。

●南高峰塔遗址,现在能看到什么

南高峰塔遗址,位于杭州市西湖区南高峰峰顶平台上,整体地势西高东低,东西通长约90米,宽15到30米。

遗迹可分两期,第一期为五代至宋的建筑遗迹,主要为五代始建时的塔基,宋代重修的遗迹由道路、塔院建筑基址等组成。第二期为明清及以后建筑遗迹,主要有明清及以后重修的房屋基址、院墙等遗迹。遗址出土遗物主要为陶质建筑构件,器型包括瓦件、塔砖两类。

南高峰塔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湖十景”和世界遗产“西湖文化景观”的重要构成。“两峰插云”景观在南宋题点确立、塔耸峰顶的考古学明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遗址还具有丰富的五代至南宋时期的建筑考古学信息,对于研究五代、两宋的建筑文化、营造技艺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南高峰的历史格局推演:塔,长什么样子

1.吴越国天福间(936~944年),梵僧借力五代、北宋早期大德高僧道圆作窣堵坡(源于印度的塔的一种形式),为塔院。北宋两尝葺补。

2.南宋先有邑人、僧人重修南高峰塔。后迭经荣王赵与芮(其兄宋理宗、其子宋度宗)、太傅平章贾似道、安抚潜说友三度重修扩建,形成丰富的建筑组群。

3.元季塔毁寺废。明代在残塔周围有僧相继建立四庵。

4.清至民国,僧人惨淡经营,欲修不及。

经过比对分析,南高峰塔形制推定结果为:塔身为单筒结构;单檐或重檐副阶;塔身基为须弥座;砖身+木檐+木平座;塔高40米以上,体量与浦江龙德寺塔相近(宋,1016年,六角七级,塔身单筒,边长4.25米,残高37米。外形构成:重檐副阶+平座+塔身+塔檐),比松阳延庆寺塔(北宋,999年,六角七级,高38.32米,一层塔身边长3.06米,下为砖须弥座,单筒结构。外形构成:重檐副阶+平座+塔身+塔檐)大。

北高峰塔,其形制类于南高峰塔。

●古画中的南高峰塔,又是什么样的

来源: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  作者:首席记者 杨晓政 记者 金丹丹  编辑:吴阳杰
返回
“双峰插云”,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西湖十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