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制图 倪宇翀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富裕程度、农村环境的洁净程度、生活幸福感,都是衡量乡村发展水平的标准。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杭州正在加快步伐,探索符合地域特征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确保我市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在昨天召开的全市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现场会上,来自全市各区县(市)党委政府的负责人以及相关同志,通过发展典型观摩、经验交流等途径,对杭州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究。
特色产业成产业振兴的大平台
三期从土地报批到建设完成用时18个月,五期美国项目洽谈到投入6个月,台湾项目洽谈到开工4个月……这一串串数字挂在科百特公司的展示墙上,体现着萧山区河上镇的乡村产业兴旺之路。
科百特是河上镇一家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主导产品为滤芯,为朝日啤酒、哈药集团、农夫山泉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提供产品。“当初引进科百特,就是看中了它的发展潜力。”河上镇副镇长金畅益介绍。过去,河上以“包装名镇”和“服装之乡”闻名,纸包装、服装、五金等传统产业是该镇的支柱。而现在,河上镇盘活存量空间550亩,打造了集“基金+产业园+社区”于一体的膜分离小镇,同时引来一大批年轻人入住,带来了朝气和活力。“我们始终把产业振兴放在第一位,以产业发展带动富民增收,同时形成‘产业新城+特色小镇’经济发展新格局。”萧山区长王敏在会上聊起了萧山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经”。
在建德市,农村产业平台的建设水平也不容小觑。“建德果蔬乐园”是当地一块响当当的农业品牌,它推进传统农业向农产品深加工、民宿旅游、农家乐等多元素新业态立体化延伸,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从2014年的6家发展到如今的21家,涵盖32个果蔬品种,“建德果蔬乐园”的建立彻底改变了建德农业“小”“散”局面,把农业优势紧紧攥成了一个有力打向市场的拳头,打响了建德农业区域品牌,也凝聚起建德农业发展新合力。
地域文化成催生发展的新动力
举办钱王文化艺术节、钱王故里新年音乐会,擦亮“钱王文化”金名片;传承打造“化龙”“临安水龙”等民间艺术精品,助力“龙腾狮跃”“临安响竹”等民间节目走出国门、登上世界舞台……在助推乡村振兴过程中,临安区打的是“文化牌”。
“临安坚持把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大力推动优秀文化在乡村生根,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持续动力。”临安区委书记卢春强说。根据这一原则,临安大力实施古建筑保护工程,对每一幢历史建筑实行“一屋一档”、评定星级。目前,全区入库历史建筑达2561处,列入保护名录的有900处,挂牌古树名木8684株,每年投入修缮保护资金超500万元。比如,以传承“忠孝文化”著称的清凉峰镇杨溪村孝子祠,修缮后成为“忠孝学堂”,年接待游客近万人次;板桥镇新四军历史纪念馆、於潜镇《民族日报》社旧址则在修缮后成为红色教育基地;太湖源镇指南村以加强古姓、古塘、古树、古祠、古庙、古宅、古墓“七古”保护为核心,对全村房屋统一降层,成为了华东最美古村落之一……
打好文化牌、绿色牌、乡愁牌——临安的目标是让乡村成为杭州延伸城市形态的广阔腹地、守护生态安全的西部屏障、承载乡愁记忆的幸福家园。
美丽乡村谱写的美丽经济
拥有140年历史的徐同泰酱油门前,儿童舞龙队正热情演绎河上板龙,麻石小径、雕花窗门、飞檐翘角……充满历史风味的井泉街上,短短一段路的2/3都是新入驻的民艺工作室。古老的民间艺术特产紫霞河灯、红石雕与青年艺术家们的作坊比邻而居,河上老集镇俨然成为了一个宜居宜游的古韵小镇,这个被列入著名非遗保护名录的小镇也成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省级样板。
像河上镇这样的乡间小镇正在杭州的绿水青山间遍地开花。
聚焦发展,加快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跨越,杭州美丽乡村建设一直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为生态振兴和产业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据市农办统计,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中心村193个、精品村249个、风情小镇29个、重点历史文化村落28个、杭派民居示范村23个、AAA级景区村庄43个、精品线路50条、精品区块14个。
美丽乡村的改变带来的正是美丽经济的延续。去年,全市农家乐(民宿)共接待游客4963.66万人次,同比增长27.9%,实现经营收入51.9亿元,同比增长18.2%。今年上半年,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继续保持高增长势头,农家乐(民宿)实现经营收入27.88亿元,增长36.8%,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今年上半年已提高到78.8%。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正在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缩影与写照。
【观点】
把“美丽乡村”转变为“美丽经济”
浙江大学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郭红东
打造乡村振兴2.0,我的理解是,从1.0到2.0的提升,重点在于如何把“美丽乡村”转变为“美丽经济”。换句话说,除了乡村的美丽,还需要其内生的产业发展和可持续性。
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有多种转变的模式:集体用地入市,盘活集体用地,可以建厂房、做物业;鼓励年轻人做农创客,打造多功能农业;文化积淀深厚的乡村可以利用这种积累,打造自己的文化特色;离城市比较近的乡村,利用区位优势,可以建成都市型乡村,成为“城市后花园”……无论哪一种模式,都要根据自己独有的特色与优势作为基础,要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吸引力。
乡村振兴无外乎三个因素——人、地、财。如何盘活土地,让其生出更多的价值?如何让年轻人留在农村创造价值?如何吸引更多的资本?都是目前值得探索的问题。要注意的是,在乡村振兴中,不该急于求成、故意求成,需要静待花开的心态和理性思考。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人们安居乐业,这才是美丽乡村应该有的样子。
以农民为中心和主体
市委党校文化学社会学教研部副研究员
黄鹏进
乡村振兴既是一个国家主导推进的农村发展大战略,同时也是各地结合自身情况稳步推进的一场新时代乡村建设运动。近年来,杭州的乡村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道路。这条道路充分发挥了杭州的经济发展优势、生态环境优势,是一条“环境先行、三产融合、城乡协调、治理有效”之路。
当前,杭州新农村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山区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较为困难,农村社区治理水平与服务理念与城市社区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农村文化建设不能较好地满足农民的需要等等。但总体来看,目前还是东西部农村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比较凸显。西部淳安、建德等地的农村,乡村振兴面临的首要任务仍旧是“消薄增收”,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产业振兴之路;而东部的萧山、余杭等较为发达的农村,则是在已实现“产业兴旺”之后,将重点逐步转向“治理有效”,实现村庄治理的社区化转型。
当然,乡村振兴,无论采取何种模式、走出哪一条路径,归根到底有一点不能变——要以农民为中心、为主体,要让政府的投入资源、乡村的存量资源都留在乡村,要让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望得见青山绿色、记得住乡愁,同时还能够获得与城市一样的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