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旧如旧
学老祖宗的经验
用老底子方法修复
自南宋重建以后,塔的破坏部位主要在光绪年间所建的外檐廊部分,梁已有局部拔脱的趋势,但砖塔心结构仍然完好。
为了保持原貌,郭黛姮的团队想了个办法加固——打钢箍、用钢管柱。这样的加固措施,人们一看就知道,哪些是塔原本的结构构件,哪些是现代人加固的构件。
“钢构件有独特的优越性,可以自由拆卸,若干年后,如果是本身的问题,或有更理想的材料,可以换掉,是可逆的。”他们想办法把钢箍藏起来,室内打箍藏在暗层(六和塔有独特的“七明六暗”的格局,这在全国的古塔里也是独有的),室外则藏在檐下看不见的地方。钢箍还做了富余的“活结”,可根据原有结构的热胀冷缩滑动。外檐廊的柱子年数久了,变形后长短不一,就想办法在暗层加暗柱,和原本的木柱子一起受力。
换木构件(比如望板),防潮是个大问题。“北方做法,先抹泥,再加瓦。但南方潮湿,这种方法不行。”郭黛姮请教了浙江地区古建筑的专家,最终选择了桐油作为防潮材料。郭黛姮带领的能工巧匠们修六和塔,不按照书上写的做,而根据杭州特点,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用上了最老底子的修复方法。
郭黛姮与杭州的塔很有缘,在修复六和塔之后,郭黛姮又主持重建了杭城的另一座名塔——雷峰塔。
新闻+
现在的六和塔“身体”怎么样
1991年那次大修后,2013年六和塔主体封闭保养,这是六和塔的又一次较大规模保养性维护。
2013年的维修,主要做了六和塔瓦片的更换和防雷设施的修复,修旧如旧。另外,还把现代科技运用到六和塔的保护和监测中,也就是给六和塔量身定做了一次体检。在六和塔身上安装了监测设备,包括133个感应器和65个棱镜,能捕捉到古塔细致入微的变化,以便可以“对症下药”。
那之后,每年六和塔都会有一份“年度体检报告”。据了解,保俶塔也采用了类似科技手段进行了全方位的监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