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白露 杭州昨夜一场大雨 初秋的味道有了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09-08 07:22   

因为昨天的一场凉风细雨,杭州的秋天似乎已经呼之欲出。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天气转凉,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日子也随之开始,昼夜温差甚至会超过10℃。“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说的就是这时候的天气。

这两天杭州的天气,跟“白露”节气渐凉的感觉就很对得上。昨天,等了好久的冷空气,终于来了,气温迅速下降,白天主城区气温在22℃-24℃之间,很多人家里奋力工作了一整个夏天的空调,终于可以暂时歇一歇了。

现在这段日子,有夏天和秋天两种味道。白露时节到了,炎热已经过去,凉意渐渐浮现,两个季节交错在一起出现,是从夏末走到初秋的一段并不长的日子。

杭州市气象台预测,今天上午阴天,偶有小雨,中午开始雨就慢慢停了,周日多云,会是个好天气。今天市区最高气温在27℃-28℃左右,最低气温19℃-21℃左右。在经历过一个漫长的酷暑以后,我们终于要迎来一个难得的凉爽周末。

别再打赤膊贪凉了

在二十四节气中,“白露”是极有诗情画意的一个。“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这段时间,清晨起来后,如果仔细留意,就能发现小区里的草木上,或者汽车挡风玻璃上会凝有一层露水。露水是夜晚或清晨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的水珠,它的出现也意味着晚上气温的降低,这也是“白露”名字的由来。

不管是《诗经》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还是《长歌行》里的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或者是曹植写的“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白露”好像总能惹来人们无限遐想。

除了诗词,关于“白露”节气的各种谚语、俗语也很多。比如,“白露身不露,着凉易泻肚”,“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说的都是进入白露,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就不要打赤膊,以免受凉。

可以期待山核桃了

现在每逢一个节气,大家关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节气,应该吃什么?”

讲究喝茶的南京人,青睐喝“白露茶”。古语说:“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所谓“秋白露”,就是白露时节所采的秋茶,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到了白露前后又会进入生长佳期。白露茶不像春茶那样娇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股独特的甘醇味道,所以也深受老茶客们喜欢。因为是枫叶飘红时候采的茶叶,有人考证说,《红楼梦》里的“枫露茶”其实就是“白露茶”。

在福州,白露有个传统习俗是要吃龙眼。当地人认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

而对于杭州人来说,“白露”一到,就摩拳擦掌等着吃临安的山核桃了。

每年,山核桃都等到白露才开竿,开竿的意思,就是从这天开始,农户们就用长长的竹竿,上山打山核桃了。因为白露不到山核桃的品质不够饱满,现在正是果实最新鲜饱满的时候。估计离我们吃上今年山核桃新货的日子也不远了。

白露前后的蛐蛐儿了解一下

明初松江人顾禄在《清嘉录·秋兴》写道:“白露前后,驯养蟋蟀,以为赌斗之乐,谓之秋兴”。杭州人管蟋蟀,叫蛐蛐儿。据说,脾气暴躁的人,搞搞蛐蛐儿,就会耐声耐气(很有耐心)。

之前我们介绍秋虫的时候(9月1日A16版《现在正是秋虫的黄金期》)说过,一般立秋过后,蛐蛐成虫,有经验的虫把式不会这时下手,而是让虫再长壮实一些,处暑(8月23日)到白露(9月8日),都是捕捉蟋蟀的黄金时期。今天,我们讲讲南宋时期的杭州人是怎么玩蛐蛐儿的。

那时,临安城里的“蛐蛐爱好者”除了养蛐蛐的罐子,还有一整套行头。

南宋官窑博物馆曾经办过一个《临安人的一天——杭州民间收藏的南宋器物展》,里面就展出过南宋时期的“斗蛐蛐套装”——过笼、水槽、水牌、探筒、饭板、水匙等。就拿“过笼”来说,也叫铃房。它有三个作用。第一,蛐蛐有避光性,养罐打开时,它们可以躲到铃房里避光;第二,用于蟋蟀交配。公、母蛐蛐一同放入养罐,过半小时后再打开,如果母蛐蛐在铃房外,则交配失败,若在铃房内,则成功;第三,暑湿天气,把铃房蘸湿,再放入养罐后,可以给蛐蛐降温,十分讲究。

秋燥要注意滋补养肺

虽然气象学上的秋天还没到,但传统上,白露一过,就算是进入初秋了。尤其是像这两天的“秋雨”一飘,提醒着身体逐渐调整到秋天状态。

如果开始感觉早晨起床时嗓子发干,皮肤干燥,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按中医说法,秋季对应的是肺,因此白露时节要注意养肺,饮食上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

具体一点,可以多吃梨、银耳、蜂蜜、百合、枸杞、萝卜、豆制品等,多吃橙黄色蔬菜,比如南瓜、红萝卜等。

不管怎么说 ,白露之后,天气就会逐渐一天凉过一天了,冷空气会转守为攻,大家都要注意保重身体,特别是家中的老人和小孩。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余夕雯  编辑:高婷婷
返回
因为昨天的一场凉风细雨,杭州的秋天似乎已经呼之欲出。在经历过一个漫长的酷暑以后,我们终于要迎来一个难得的凉爽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