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沈自制摄影集里的160多张照片 见证了丁桥翻天覆地变化的四十年
《家乡四十年变迁》摄影集终于做好了。20页,160多张照片。里面装的,是江干丁桥的故事。
摄影集是79岁的沈炳涛做的,一共做了130本,花了他近3个月。8月14日上午,他挑了几本,送给了几位老朋友。
老沈说,“这些照片,见证了家乡丁桥四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
丁桥,就是现在的丁兰街道。南连沪杭高铁和笕桥机场、北靠皋亭山,是远近闻名的孝道之乡。记者 林建安 通讯员 胡雯琴
结婚时花1.5元租的相机
成功帮新娘子“解了围”
老沈早些年做过老师,教物理和数学。后来到公社文化站干起了宣传工作,他觉得如鱼得水。
“拍拍照片,编编文字,是最喜欢的了。”一干就是20多年。
爱到什么程度?结婚时,也不忘借一部相机来拍。
这张照片,是1961年12月28日下午2点左右拍的。“老沈”还是“小沈”。
当天早上6点,小沈骑上自行车出发去接新娘,目的地——临平山北小林公社轴头村。自行车还是他早一天从住在笕桥的表哥家里借来的。
一辆车,一个人,什么也没带,就把新娘给接回来了。送新娘的,是新娘的弟弟,当时还在读高三。
3个人推着自行车,一路赶到临平西洋桥,准备搭一段从许村开往艮山门的轮船,能少走几里路。可惜晚了一步。等他们赶到时,船已开出老远。3人只好沿着沪杭铁路,从临平一路走到丁桥。
等3人赶到家时,已经是下午,喜宴都快结束了。两位新人倒也不在意,洗了把脸,吃过一碗糖桂圆,不慌不忙入了席。
小伢儿们早就等不及了,一窝蜂地围过来讨喜糖吃。
“这可真是为难了。”老沈说,当年买糖得凭票子,不是光有钱就能买得到的,好不容易买到的几斤“赤膊硬糖”,也是自己再用红纸包好的。“所以也实在没有多少喜糖可以发。”
看着新娘子犯难,老沈蹦出了个法子,拿出相机“解围”,于是就有了这张照片。
“在当时,拍照也是件很稀奇的事啊。”老沈成功把小家伙们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
相机是海鸥牌的一款胶卷机,租金1.5元一天,老沈租了一天。照片里的这7个小孩,当时穿的都是家里最好的衣服,看着自己“住”进了这个小框框,这种从未有过的欢喜,不输拿到几颗喜糖。
从草棚到平房,再到楼房
“更好的日子,都在后头”
老照片里,7个小孩身后的那间草棚,就是老沈的婚房。右边屋顶颜色较深的那间,是他叔叔家。因为老沈结婚,家里人就用新稻草覆了一层,所以看起来比较新一些。
紧挨着的3间草棚,住了三兄弟,加起来11口人,“在当时算是大户人家了”。
草棚的“墙”,是用竹篾和草片围了一圈。天花板也是用麻秆铺的。结婚时,老沈在草棚房里,四周用纸糊了糊,“蛮漂亮”。
1966年春天,小叔家的两位堂兄弟搬走了,老沈在原地重新建了三间“草房”,把西间房门砌起了砖墙,还装上敞亮的玻璃窗,煞是好看。“当时住草房的人家,几乎没有装玻璃窗户的。”老沈也算是率先赶了趟时髦。
日子越过越好。1975年夏天,老沈又把草房改成三间“平瓦房”,白墙黑瓦。
1988年秋天,老沈又把三间平房,改成了三间“楼房”。1996年夏天,老沈又把两层半的楼房装修了一番,
在三面建起了钢管围墙,安装了铝合金的大墙门,大门台上,还盖了彩钢瓦,很是“洋气”。
从草棚到平房,再到楼房,这三次升级换代,被称作是丁桥房子的“三级跳”。上世纪90年代末,村子里先致富的人,还盖起了别墅。
原来老房子的位置,在丁兰幼儿园东侧的勤丰港东岸,现在已经是美丽的景观游步道了。老沈常说:“更好的日子,都在后头。”
花20多天做的“大白鹅游船”
拿下首届西湖国际游船节银奖
1992年夏天,杭州迎来了一场集经贸、文化、体育为一体的大型活动——首届西湖国际游船节。
在这个节日上,老沈从丁桥带去了一只“大白鹅游船”,高4.2米。拿了银奖,风光得很。
拿奖后,有人想花高价买,老沈说什么也不肯。“因为这只大白鹅,丁桥的老百姓们还没看过呢。它做好后,就直接装上大卡车来西湖边比赛了。”
“大白鹅”出生于老沈家门后的外贸仓库里。老沈当时还认认真真画了图纸。
“别看它高,比赛时刮了大风也没有倒,其他比它矮的倒是都快倒了。”
竹子和木头做了“大白鹅”的身子,竹篾编了个脑袋。脖子里有一根“旗杆”,游动时,能前后活动,嘴巴还能一张一合。毛竹片做的翅膀,扑闪扑闪。游过主席台时,一下子就成为了全场的焦点。
这个大家伙能游起来,除了老沈巧妙的设计,还得靠藏在“鹅肚子”里的2位侄儿来操作。“它可不是用来看看的,‘鹅’身上坐3-5人,不是问题。”老沈说。
做这只“大白鹅”,当时用了20多天时间,花了1000来块钱,当年这笔钱也不是个小数目。
以前是杭州的“菜篮子”
现在是“很有智慧的产业园”
老底子杭州人对丁兰的印象,大抵都离不开“菜篮子”。
以前,丁兰确实也以粮、麻、茶、水果为主业。老沈在1995年4月拍摄的一张“同协五队菜地”的照片,“一连片的菜地,中间不见一幢房舍,这样的大场景,江干其他地方是没有的。”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99年11月,这里建起了丁桥私营经济园区,随后又集聚了不少来自省内外的私营企业。到2005年,上百家在这里发展壮大的私营企业,一步步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成为丁桥建经济大镇的支柱,其中包括圣力电器、阿思家羽绒、嘉得威钢琴、西林链条等。
也有很多人认为丁兰是“丁桥大型居民区”,说这里是“城郊接合部”。其实他们不知道,这里很早就开始了城市化建设,也是江干发展智慧产业的重要区域。
2015年,省级特色小镇——丁兰智慧小镇在这里诞生。曾经的杭州“菜篮子”,在一次次转型升级后,要做“很有智慧的产业园”。7月底,在江干区委十届四次全会上,江干区委书记滕勇说,“今年要做大做强丁兰智慧小镇”。
今年,满三岁的丁兰智慧小镇,已经引进了启迪协信科技城、西子智慧产业园、杭钢大健康产业园、杭州雏鹰创新孵化园等重量级产业发展平台和700多家企业。未来,更多实用又“聪明”的高科技,将在这里诞生。
老沈镜头下的丁桥的变迁,是丁兰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往日的角落头,已经成为当下城北核心区块的新中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