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找乐子 子女多体谅 社会给支持 让“老漂族”快乐起来需要多方助力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06-16 10:24   

前段时间,澎湃新闻的一篇报道《山东一老人帮女儿三年连带两娃,暴瘦十多斤患上抑郁症》,让“老漂族”成为新闻热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攀升。

这些被连根拔起的老人,“空降”在陌生的城市里。人生地不熟,既要适应大环境,又要与儿女所在的小家庭进行磨合,同时兼顾着高强度的养育工作。

我们常说,老有四宝——老窝、老伴、老友、老底。可是,对于很多“老漂族”而言,这几样东西,纷纷失去。那么,如何才能让他们真正快乐起来?

赶走空虚和焦虑

“老漂族”要学会给自己找乐子

《山东一老人帮女儿三年连带两娃,暴瘦十多斤患上抑郁症》中,主人公李阿姨63岁,是山东人。退休后她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充实而轻松:白天在老年大学上课,晚上去跳广场舞,周末就和老朋友约着出去旅游。四年前,自从离开家乡去武汉帮女儿带孩子,由于常年得不到休息,内心情绪又得不到释放,老人最终患上了中度抑郁症。

这样的例子,我们身边也有。最近,韦大爷心情很差,从福建来杭州不到两个月,老伴老李就像是变了一个人,经常莫名其妙地发脾气,不管韦大爷说什么做什么,都会招来她的不满,有时甚至到了乱摔东西的地步,闹得家里鸡犬不宁。

为了排解李阿姨的情绪,女儿经常带她到小区里溜达,结识年纪相仿的老人。但是跨不过语言关,交流不便,李阿姨始终觉得自己无法融入,因此更觉得烦闷,有一肚子的火,而韦大爷就成了“出气筒”。这样的坏情绪,给她身体也带来了影响。近大半个月,李阿姨几乎没有睡觉,失眠让她整个人瘦了一圈又一圈。

经诊断,李阿姨患上了“适应障碍症”,失眠也由此造成。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精神科主任陈斌华表示,这几年来他这里做心理治疗的老人中,“老漂族”越来越多,一个月有10多例,普遍表现出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饮食、气候、社交等一时难以适应,加之上了年纪,老年人很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

克服问题,关键从自身出发。陈斌华建议,“老漂族”首先要找到自我,不要把所有关注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其次,放平心态,子女已经长大成人,多沟通、多理解下一代的生活方式,学着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主动培养兴趣爱好,定期走出家门参与兴趣活动,建立起新的社交圈子。

现居留下的郭晓春,原先是武汉黄石一所小学的副校长。2008年她刚退休,就“漂”来杭州,从校长变身为带娃保姆。“我一度非常空虚和焦虑,感觉整天在家,找不到生活的乐趣和自己的价值了。”她说,听说街道舞蹈队在招人,虽然以前从未接触过跳舞,她还是立马报名参加。从开始跟着别人学,到现在带领一个队伍跳,郭晓春说自己发现了人生的新光彩,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隔代教养易生矛盾

子女应感恩父母的付出

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穆光宗指出,城市“老漂族”不断壮大,是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同时反映出我国家庭养老模式的合理性和隔代育幼的现实性。

对于千万“老漂族”来说,隔代养育不仅是体力上的支出,也是精神上的移民。背井离乡,“梦里不知身是客”的寄居感,或多或少一定存在,而育儿观念与生活习惯的冲突,常常令他们的精神世界面临崩溃。

上文提及性情大变的“老李”李阿姨,来杭州之前,其实心里抱有很美好的期待,觉得终于可以一家人团聚,过上乐享天伦的日子。

可是,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并且这差距还不是一般的大。比如,幼儿园会布置很多课外作业给孩子,家长要配合完成,并不是接送上学那么简单;在带娃理念上,她和女儿也冲突不断,即便女儿态度再好,她还是觉得自己被否定,难以接受。

“爸,长时间看电视,对小孩子视力不好”“妈,让他自己吃,不要再喂了”……吃饭、看电视等小事,都可能因为隔代教育的理念差异而引发家庭矛盾。

对此,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教授杨建华表示,大家的出发点其实一致,都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他强调,带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不是老人的义务,教育子女的主体也应该是父母,家有老人帮忙带孩子,应该是幸运的事,作为子女,应该心存感恩,感恩父母的付出,更应该多理解和体谅他们。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之所以下定决心离开故土,放弃熟悉的生活圈子,原因之一是希望多点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陈斌华建议,子女们更要尽可能多地陪陪父母,而不单单是物质上的给予,比如周末多安排全家短途旅行之类的出游活动,既可以让老人出门透口气,又促进了情感的交流。

社区站出来 鼓励“老漂族” 走出家门参与社交

前段时间,翠苑街道保亭社区活动室,时不时传出咿咿呀呀的学语声。这学语声听上去有点特别,发出的声响既不是童声,也不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走进一看,原来是社区的“老杭州”陈金花在教从五湖四海“漂”来的新杭州老人说地地道道的杭州话。

“以前出去买菜,人家跟我说方言,我听不懂,闹出过不少笑话。今后我就在杭州养老了,所以学点杭州话,很有必要。”王阿姨“杭漂”十三年,一听说社区安排了学方言的活动,她立马报名参加。

“本地居民中,企退人员有企退活动,老党员有党员活动。相对应的,不断壮大的‘老漂族’,也应该有可参与的活动。”保亭社区书记谢雪告诉记者,由于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加上亲朋旧友远离等原因,随迁老人与迁入地生活产生隔阂,甚至鲜少出户,成为社区中的“隐形人”。

如何让“老漂族”们真正快乐起来?除了需要家庭支持,也少不了社会支持,需要社区站出来,引导和鼓励他们走进家门,参与社会交往,真正体会到在这座城市的归属感与融入感。比如,保亭社区度身定制了“杭漂老人”项目,组织了学说杭州话、参观王星记扇厂、家乡菜大PK等活动,既是为丰富老人们的生活,也能够让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家常,结交新友。

我心安处是故乡。心安,既是内安其心,也是外安其身。为此,在政府层面,需要探索制定随迁老人与迁入地城市社会福利、医保报销等方面的衔接制度。在杭州,如今外地老年人前来观光旅游、探亲,只要持有优待证或身份证及其他合法身份证明的,都能享受与本地老年人同等的优惠待遇。通过此类举措,让“老漂族”在杭州找到“家”的感觉。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王然 见习记者 冯双 通讯员 李彬  编辑:郑海云
返回
赶走空虚和焦虑“老漂族”要学会给自己找乐子《山东一老人帮女儿三年连带两娃,暴瘦十多斤患上抑郁症》中,主人公李阿姨63岁,是山东人。”王阿姨“杭漂”十三年,一听说社区安排了学方言的活动,她立马报名参加。社区站出来鼓励“老漂族”走出家门参与社交前段时间,翠苑街道保亭社区活动室,时不时传出咿咿呀呀的学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