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前的浓浓乡愁是什么味道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06-08 07:23   

“没想到高考跟我的散文有关,真的很高兴呀!”昨天下午四点,76岁的著名作家叶文玲见到钱报记者,有点兴奋。

早上,她去了安吉,中午吃饭的时候,从钱报记者口中得知,今年高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理解,用的材料来自她的散文《汴京的星河》,开心地就和同桌的伙伴们说了,“大家都说这是很好的事情。”

这多少有些让她意外,这篇散文,写于1984年,当时,她42岁,还在河南省文联当专业作家。其实她写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要被语义解析,只不过是按照自己的灵感,写下自己的所想所感,“不过,这篇散文,去年刚刚收录在新出版的《长相忆》一书里,出题老师可能看到了。”

《长相忆》是一本关于“乡愁”的书,分为《河南篇》、《青岛篇》、《浙江篇》。而叶文玲一直把河南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我在河南待了20多年。”

写《汴京的星河》时,叶文玲定居在郑州,第一次去开封。“汴京是开封的古称,那个灯会,很有些古意盎然,恍然回到了宋人话本中,所以,就用了‘汴京’二字。在灯会中,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身居中原二十年,我却未曾造访过开封。我只是在宋人话本中见识过汴梁的盛世繁华,只是在《梦华录》和北宋文人的诗词中,揣想过东京的灯宵月夕。因此,这次能亲睹这有悠久传统的元宵灯会,便觉得十分新奇和庆幸。”这是《汴京的星河》中的一段原文,也是叶文玲写此文的初衷。

小时候,叶文玲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得大喊大叫。”所以,她慢慢走慢慢看,从街到人再到灯,慢慢写来。“素享盛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

“我回到家,特意让老伴找出这篇文章,给我朗读了一下。”叶文玲说,由于年代久远,她并不十分记得这篇散文的完整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叶文玲发现,自己在《汴京的星河》里,还写到了“科学技术”——

你看那极为有趣的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不也靠的是电子声控吗?最最惹人喜爱的“七品芝麻官”,如果不是电气机械的帮忙,那只滚烫烫的小茶壶,就绝对送不到他嘴边,那把大书“为民作主”的大扇子,他也难挥摇自如哪!

“我写到了科学发展,有前瞻性。”她有些小得意。

对很多人来说,知道叶文玲,就是从《我的“长生果”》开始的。

这篇她回忆小时候找书、看书经历的清新小文,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

虽然“享用”过“长生果”,但叶文玲的生命之路并不平坦,2008年她突发脑溢血被抢救过来后,语言能力受到了损害。“你看,我动过一次开颅手术。”叶文玲拨开头顶银发,用手指着说,“所以我心里想说的话,经常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我那场病,连医生都说,能抢救过来就是奇迹。”叶文玲说,她当时晕倒在熟悉的写字桌旁,案边还放着刚刚印刷完成的《无尽人生》三部曲。

尽管身体亮起了红灯,叶文玲仍然坚持笔耕不辍。“文学是我的生命。”她一直强调这句话。

如果从13岁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算起,叶文玲已经不停笔地坚持创作了数十年。“2008年之前,我出的《叶文玲文集》,只有1~8卷,还有很多作品没有收进去。我一直怀着这样的念想,希望我的作品能全部由一部《叶文玲文集》收录进去,经过我的不懈努力和亲友们的无私帮助,《叶文玲文集》的9~16卷在2010年1月出版了,其中收录了我自1998年之后发表的众多小说、散文、影视剧本等近400万字,是对我文学创作生涯的最好总结。”

汴京的星河(节选)

孩提时,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当这些憧憬过于热切、梦幻过于频繁时,竟很有点真假莫辨,把原来十分虚幻的情景,也视之为有朝一日终会遂愿的现实了。

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对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的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那时,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飞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直落到我故乡的芳草地……是呵,我不甘心,我不甘心老是只能在故乡的小河中,看见它们那瑰丽无比的倒影……

傻念头想过万万千,荒唐梦做了许许多多,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得大喊大叫。

……

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启开,一根长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的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流云……显然,这不属于大街上那些为比赛为灯展而扎的灯,而灯的主人,偏偏独出心裁地制作了它,又悄悄地挂出来供行人观赏,恐怕只是为了传达心中那不尽的欢乐和无限的诗情吧?

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

——叶文玲(写于1984年)

昨天这道题,叶文玲是这样回答

根据昨天考生的回忆,记者整理了一下阅读理解的这道考题,读完《汴京星河》后——

兴奋之情如何体现在语言特色中?连用十个“一”有何表达效果?试从结构上分析,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再写灯?分析“感到既新奇又庆幸”的原因。

记者请叶文玲以及家人试着做了一下这几题——

1、兴奋之情,比如“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

2、十个“一”的表达效果,起到一种语义上的协同一致,凸显画面感。递进式的写法如同电影镜头一般不断转换,逐步带领读者视角。细致入微的描写令读者仿佛是亲眼所见,通过精确的定量“一个、一盏”让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3、结构分析:由观察顺序入手,先“面”后“点”,从街道的整体印象,转到对街市上流动的主体——人的描写,再到文章主题——灯的描写,先整体后局部,先群像后单体,由静入动,再转入静态。

4、新奇是因为作者在河南居住了二十年,却从未来到过开封,因此这里的一切对作者来说都是新奇的;庆幸是因为作者之前只在古籍和诗词里,想象过古代汴京的灯节的繁华,今天能够到现场亲眼目睹想象中的景象,感觉非常幸运,不虚此行。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首席记者 王湛 记者 郑琳 本报通讯员 孙雨林  编辑:吴阳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