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院工作中,“送达难”一直是阻碍审判执行的头号难题。原告提供地址不详,外出务工人员无固定地址和联系方式,受送达人下落不明、逃避送达、拒收法律文书,当事人家属和基层组织不配合……这些现象往往成了原告维权的“绊脚石”。
昨天上午,杭州互联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全国首个大数据深度运用电子送达平台全功能上线。
新上线的电子送达平台,可以根据立案时当事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等信息,自动检索当事人名下的所有手机号码、绑定的宽带地址、电商平台账号、电子邮箱等常用电子地址,并根据检索到的电子地址进行比对筛选。
这一平台究竟是怎么找到当事人的?有何过人之处呢?
它会与立案时的当事人提供的信息进行比对,如果一致,则默认为文书送达地址。如果不一致,则要自动对当事人名下的手机号码、宽带地址、电商收货地址等信息进行深度挖掘。
互联网法院与电信运营商合作,根据活跃度,对当事人名下所有手机号码进行排序,自动过滤出已被强制停机以及三个月内没有通话记录、无上网流量的无效号码。同时,从宽带地址、电商收货地址等对当事人的户籍地址或者经常居住地进行校对,找出当事人的实际地址。此外,平台还支持对邮箱、电商平台账号等信息的核验。
确定了受送达人的电子地址后,法院会同时在短信、邮箱、微信、阿里旺旺等平台,送达诉讼文书:“xx您好,xx在杭州互联网法院对您提起诉讼,请您登陆杭州互联网法院诉讼平台www.netcourt.gov.cn或手机移动端进行在线应诉操作,线上关联案件验证码:xxxxxxx。逾期应诉的,需承担相应的不利法律后果。”
据了解,这一过程原本可能需要花20多天,现在十几秒就能完成。
如果碰到部分当事人辩称“忘记看短信”或者“以为是诈骗短信”之类的理由怎么办呢?针对这一情况,平台还设置了弹屏短信。
在确定有效手机号码后,系统自动将诉讼平台网址、线上关联案件验证码等信息发送弹屏短信,进行提醒。弹屏短信以对话框的形式出现在手机页面上,而且无法被拦截,当事人须点击“关闭”才能继续使用手机。这样一来,就可以确保当事人阅读了电子送达内容。
据统计,电子送达平台从今年2月9日开始试运行,目前共送达4778次,送达成功率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