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伐薪烧炭 群山成了瘌痢头 现在一溪穿村过 两岸景如画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04-10 10:02   

绿水青山创造美好生活

1998年村民年人均收入仍不足2000元

去年接待游客16.1万人次 经济总收入7184万元

青山绿水环抱中的下姜村,宛如世外桃源。

下姜村,一名村民保洁员在清扫主干道。

清晨,站在下姜村观景台“宁静轩”上放眼望去,云雾腾绕、青山苍翠,一条碧水蜿蜒穿村而过,幢幢小楼白墙黛瓦,依水并立。

有人说下姜似游龙盘绕,有人说形如“太极八卦”,更有人说是一只昂首欲飞的凤凰。

就是这样一个美丽乡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却是淳安当地远近闻名的穷山沟,村民靠上山“伐薪烧炭”、在家“养猪喂牛”过活。

山林毁坏、粪便满地,是下姜村当时的村貌。

2003年4月2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此调研,引领下姜人走上脱贫致富大道。

十五年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下姜人走出一条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个小山村变成了现实。

乡村振兴,生态是支撑。没有良好的生态,乡村产业犹如无根之木、无水之源,乡村振兴更无从谈起。而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转变农民生态观念,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下姜村做到了。村口立着的“下姜村——梦开始的地方”九个大字,娓娓叙说着这个小山村的巨变。

要生活不要生态: 伐薪烧炭群山中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下姜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是当时下姜村的真实写照。

下姜村四面环山,土地资源有限,一人只能分到5分良田、2分堤田,粮食经常不够吃。村民姜金田给三个儿子取名姜国饼、姜国糖、姜国富,畅想着“有饼吃饱肚子、有甜糖吃的‘富裕’日子”。

地少,林多。当时,急于摆脱贫困的村民,发现“伐薪烧炭”钱来得快,纷纷扛起斧头上了山。姜金田记得,当时一百斤炭能卖到五六块钱,这可是笔不小的收入,“一斤猪肉才6毛4分”。

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很快,炭窑越烧越多,最多的时候,附近山头有40座炭窑同时开烧;窑也越挖越大,你一次能烧300斤,我一次要烧500斤。

“要生活嘞,想不到保护(生态)!”姜金田记得很清楚,每年从下半年开始,整个村子烟雾缭绕。短短几年间,6000多亩林子不见了,群山成了瘌痢头,东秃一块,西白一片。

同样破坏的还有居住环境。养猪是村民重要的家庭收入,家家房前屋后养着两三头。晴天满村臭气熏天,雨天猪粪混着污水横流。村民余秋华印象最深的是,“东边(风)吹来西边臭,西边吹来东边臭,一到晚上就不敢出门,不小心就踩一脚。”

1990年,余秋华从13公里外的安阳乡上梧村嫁到下姜,姑嫂们劝她:“下姜?那个地方噶穷的。”余秋华不信。结果,农历腊月二十嫁过来,到第二年的二月,家里的粮食就吃光了,她只好硬着头皮回娘家借粮。

据统计,直到1998年,村民的年人均收入仍不足2000元。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杭报集团报道组 文/记者 殷军领 赵芳洲 程海波 摄/记者 程海波 陈中秋 张之冰 视频/蔡怀光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