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宣布分系列深化推进职称制度 外语、计算机和论文不再作统一要求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04-10 07:09   

“我们的职称制度培养出了特级专家和院士,但在杭州、全国乃至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阿里巴巴,居然一个人才都不在评价体系中。

“这一定不是阿里巴巴没有人才,而是我们人才评价的工作当中,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当中,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昨天,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介绍了浙江省启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情况,浙江省人社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程爽在会上说。

接下来,省人力社保厅将会同行业主管部门抓紧制定配套政策,分系列推进职称制度改革。

工程、会计、技工院校教师等

以后都能评“正高级”职称

原有职称制度实施30多年来,29个系列的设置一直没有变化。其中,工程、经济、会计、统计、技工院校教师、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工艺美术、艺术、实验技术、船舶、民用航空飞行等11个职称系列,都是没有设置“正高级”职称的。

而通过本次改革,浙江省打算将这些职称系列全部设置“正高级”。

职称专业,也要优化。对符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特点的,今后要增加评审专业。

比如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在浙江省的发展,将会集聚大量人才和企业,职称专业设置必须紧跟需求,提供人才评价服务。

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等单位

今后按照管理权限自主评审

以前,职称评审权集中在政府部门,用人单位话语权不够,评价方式单一。

现在,浙江将向用人主体放权,推动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等人才智力密集的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评审;向行业放权,推行工程领域社会化评价。

当然,下放权限的同时,也会注重放管结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如之江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建设,将集聚一大批世界前沿的优秀科学家,最好的评委就是他们自己。要将职称评审权直接放到单位,帮助其实现超常规发展。”省人社厅副厅长宋云峰说。

以工程领域为例,我省的社会化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将依托成熟的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把企业的薪酬待遇、技术要求、市场销量等综合纳入评价标准,充分体现市场评价、市场认可。


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

突出对工作实绩的考核

对外语、计算机和论文不作统一要求

原有职称评价标准中,过于强调学历、资历、论文,存在“一刀切”的问题。

本次改革要坚持把品德放在首位,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突出对工作实绩的考核,向基层一线倾斜,对外语、计算机和论文不作统一要求,对论文要求从工作和岗位实际需要分别对待,根据不同行业坚持分类评价。

要对不同职业属性和岗位特点的专业技术人才,制定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的评价标准,注重对行业发展规划、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历、实验报告等成果形式的评价,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真正实现“干什么、评什么”。

同时,要探索建立职业道德“正向评价机制”,把“最美教师”、“最美医生”通过职称评价机制选拔出来,树立正确导向。将科研成果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条件。

“鼓励教师上讲台,医生到临床,工程师到实验室、厂房工地,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在火热的基层一线建功立业,让干得好的人能评得上。”宋云峰说。

外籍人才也能评职称

优秀人才还有“绿色通道”

一些学历不高但实际能力强的人才,在原有职称制度中很“吃亏”。

本次改革中,将打破资历限制,对取得重大“标志性业绩成果”的人才,可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给人才“一鸣惊人”的机会。

而新引进的海内外人才、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在我省合法就业的外籍和港澳台人才,今后不仅都可以参加职称评审,甚至可以根据实际能力业绩,破格评审。

浙江要推广“职称电子证书”

在过去职称评审中,学历造假、专利冒名、论文代写等情况时有发生,评审材料也很繁琐。今后,与“最多跑一次”改革紧密结合,浙江要推广“职称电子证书”,加快人才数据库、职称评价服务平台建设,加强职称信息化服务和监管。

截至2018年4月,浙江是全国惟一实现了职称证书电子化的省份。证书可从浙江政务服务网上直接下载打印,每年可以减少30万本资格证书发放,让500多万专技人才在每次求职、竞聘等使用证书时都不用“跑路”。这项改革,得到了人社部的高度肯定,并将在全国推广复制。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魏奋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昨天,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介绍了浙江省启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情况。对于我省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带来了不少利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