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君传语报平安、但得平安已为幸、但愿万里书平安……千百年来,念平安、盼平安、报平安始终是老百姓的朴素向往,也是国家的孜孜追求。
14年前,“平安浙江”扬帆起航,14年来,全省上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让这一美好愿景化成风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平安浙江”快马加鞭不下鞍。钱塘江畔,连续11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杭州吹响了新时代平安创建的嘹亮号角——用“最强大脑”打造“中国最具安全感城市”。
这一宣言的底气,是近年来杭州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创新科技领域所积累下的深厚底蕴,是“互联网+”基因和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所带来的深刻变化。而真正激活这颗“最强大脑”的,是去年以来席卷之江大地的“最多跑一次”改革。
四个平台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镇、街道处于社会治理体系最前沿,是平安“金字塔”的基石。
然而随着经济转型发展进程加快,基层治理体系的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乡镇(街道)“单薄”的管理职权与繁重的工作任务严重不匹配,乡镇(街道)统筹协调与部门派驻机构“两张皮”的问题普遍存在。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这样的尴尬局面如今正悄然发生改变。
不久前,三墩镇“四个平台”综合信息指挥室工作人员在日常视频巡逻巡查过程中,发现一处十字路口有大片不明液体,过往车辆纷纷急忙避让,影响正常道路通行。
工作人员迅速定位事发位置,通过“四个平台”综合信息系统交办流转至便民服务平台——三墩镇环卫站及属地社区,指令立即赶赴现场协同处理。经过半个小时的紧张作业,路面冲洗干净,道路交通恢复正常。这起突发道路隐患事件的顺利解决,是“四个平台”在基层治理发挥实效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杭州大力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和“四个平台”建设的深度融合,通过完善“1”个服务管理中心,整合“1”个综合指挥室,建立“4”个平台工作机制,深化“1”张基层社会治理网,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1141”社会治理体系。“现在不仅政府部门发现问题快了,处理解决也快了,‘四个平台’建设让信息指挥能力有效提升了。”杭州市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杭州各地依托乡镇(街道)综合指挥室,统筹协调指挥“四个平台”及区域内各条块的管理服务力量,打造了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基层治理综合指挥体系,让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真正挺立起来。
临安昌化镇联盟村网格长小徐是镇上行政服务中心的常客,他常常拿着建房、不动产证等办事清单,为本村一些行动不便的百姓代办相关事务。这也是当地将“四个平台”纳入网格化管理后,继“百姓办事不出村”后发生的新鲜事。作为一个有80余个自然村(组),距镇30余里,50余个自然村(组)散居在海拔600多米的高山上的镇,原先村民办事往往需要转返多次,而现在带给村民的便利显而易见。
截至今年1月,杭州市通过基层治理综合信息系统共受理、流转、办结各类事件1424219件,其中综治工作类167219件、综合执法类281004件、市场监管类333112件、便民服务类642884件,实现了乡镇(街道)“四个平台”的统一指挥、及时响应、协调联动和有效处置。
数据共享赋予社会治理智慧“基因”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杭州的每一天都是从一串串数据流开始的。
早高峰来临前,位于杭州市交警支队的交通V1.0平台就已快速运转,分析研判路面情况,调整红绿灯疏导交通,通过手机终端等多种渠道,把交通信息反馈给市民,引导他们避开拥堵。
杭州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说,交通V1.0平台背后的“城市数据大脑”全天候实时监测交通流量、拥堵指数、延误指数等城市交通生命体征指标,有效推动了交通执法的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和人文化。去年,杭州全城拥堵排名从全国前三降至第45位,缓堵趋势位居全国第一。
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等诸多城市病一直困扰着城市治理者们,互联网时代产生的海量大数据让杭州看到了“治愈”的希望,然而要利用好这些大数据,首先必须打破数据“孤岛”现象。
杭州的信息“孤岛”曾经有多少个?2017年12月4日,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在该局首次新闻发布会透露,杭州全市61个市一级部门和34个市直属企事业单位,共建有信息系统899个、数据库627个、数据库表60余万张。这些信息孤岛如果没打破,数据难以成为资源,不仅城市的智慧“大脑”会“缺氧”,社会治理也将面临重重困难。
“最多跑一次”改革唤醒了沉睡的大数据。去年,杭州启动了“数据归集共享”大会战,以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商事登记、不动产登记和公民个人办事四大重点领域为突破口,从14个政府单位抽调分管领导、业务骨干,从21家IT企业请来技术人员,集中办公。截至今年1月,共归集59个部门近293.6亿条信息。这些数据通过清洗、归类、标注、上架等工作,可按需即时调取。
成效立竿见影。在商事登记上,杭州已实现85%的新设企业可按“一件事”标准进行网上办理。截至2017年12月1日,办理该年新增的17类“多证合一”事项8万件,减少企业跑腿8万次。
公民个人办事方面,杭州全市44家单位共梳理事项598项。2017年11月1日,公布第一批仅凭“身份证”可办事项203项。以“社保参保证明”数据共享为例,8月至10月,社保参保证明、房产证明、契税证明、残疾人证等数据已实现全市共享,被各部门调用87万次,意味市民少跑了87万次。
给公平正义插上了“智慧翅膀”
在互联网经济发达,涉网纠纷也集中高发的杭州,如何共建互联网空间治理新规则?
2017年8月18日,全球首个互联网法院在杭州诞生。在钱潮路22号互联网法院大楼里,拥有全国最先进的涉网案件大数据中心,对案件来源、证据、调解、送达、审理、卷宗等进行了全审判流程数据化管理,实现涉网纠纷网上审,老百姓足不出户就可享受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
2017年8月18日,法官在线审理杭州互联网法院挂牌成立第一案。
走进互联网法院,处处可见互联网元素:在线咨询机可以实时联通法官、导诉台前自助设备能帮助当事人扫描各类材料、法庭内法官能通过大屏幕和远方的当事人在线开庭……
自2017年5月1日试点开始至2017年12月31日,杭州互联网法院累计立案受理4825件,审结3422件,网上立案率85%,一审服判息诉率达98.5%,平均审理天数48天。
“我们做过统计,线上审理平均审理天数是32天,线下审理平均审理天数是61天。线上庭审平均用时28分钟,其中62.35%的线上庭审平均用时才17分钟,线下庭审平均用时68分钟。总体上,线上审理模式大大提升了审判效能。”杭州互联网法院院长杜前说。
在杭州互联网法院,起诉、立案、送达、举证、开庭、裁判,每个环节全流程在线,诉讼参与人的任何诉讼步骤即时连续记录留痕,当事人可以“零在途时间”“零差旅费用支出”完成诉讼。
数据显示,杭州互联网法院收案量占前三位的案件分别是:互联网购物产品责任纠纷、互联网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互联网购物合同纠纷。当事人起诉金额在3万元以下的占八成以上。
互联网领域的案件,大量证据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在,在网上呈现更方便、直观。杭州互联网法院对接电商平台的交易数据,方便将当事人的交易数据直接导入诉讼平台作为证据使用。智能推送系统向当事人推送类似案件,辅助当事人形成对自己案件结果的合法合理预判,减少心理落差。进入平台后,当事人点点鼠标、勾勾选项,就能完成起诉、调解、庭审等全部诉讼过程,不仅便捷高效,而且安全智能。
面对“案多人少”的矛盾,人工智能应用,大大提高了司法办案工作效率。2015年以来,杭州检察机关借力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东风,积极探索智慧辅助办案系统,在全市14个基层院建成并使用高清远程提审、远程开庭、远程送达的“三远一网”系统,有效地破解了案多人少难题。
远程提审、庭审、送达系统,从三点一线转变到足不出户;智能语音识别系统,从码方块字转变到智能录入;法律文书智能校对系统、同步录音录像智能审查系统,从人工校对转变到智能审查;智慧公诉辅助办案系统,从凭经验办案转变到按规矩办……这是杭州检察机关智慧辅助办案系统发挥的神奇力量。
此外,2016年,杭州率先在全国开展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工作,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实供认自己的罪行,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并愿意接受处罚的,政法部门可以简化相关诉讼程序,给予从宽处罚。原本程序走完三两个月甚至半年的案件,检察机关快捕、快诉、快办,法院进行集中开庭、宣判,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仅为5天,庭审过程不到30分钟。
让人民群众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安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基石,也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最根本保障。人民群众,是杭州打造“中国最安全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平安巡防队伍守护一方平安
针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杭州市大力推进实体平台建设,升级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建成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将现场服务、线上服务、网上服务与掌上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让全市百姓人人能获得普惠、精准、及时、有效的法律服务。
在开展“律师进社区”基础上,杭州市司法局还引导和鼓励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等法律服务工作者广泛运用微信为村(社区)百姓开展法律服务,“E服务微信群”在全市已建群2206个,覆盖85%的村(社区),有群成员28541名。
遇事不出门,律师进家门。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市配备村、社区法律顾问总数3103人,村(社区)律师起草修改规章制度4466个,起草修改合同11036个,代写法律文书19851个,参与项目谈判2883个,出具法律意见书10416个。全市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4万余件。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10万余起。举办法治讲座1.4万余场次,解答法律咨询47万余次,为推动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打造法治杭州、平安杭州作出了应有贡献。
中国最安全城市建设,杭州选择更加相信群众,更好地发动群众,让人民群众深度参与其中。
在杭州,不管是志愿者,还是骑着电瓶车穿梭在街巷里弄的专兼职巡防员,只要看到他们手臂上佩戴的鲜亮红袖章,总能让人感到踏实与安心。
G20杭州峰会期间,杭州依托平安巡防四级架构体系,动员了79万多名平安志愿者参与巡防工作。下城“武林好大妈”、上城“巡防小喇叭”、江干“凯旋红马甲”等各种“番号”亲切的平安巡防志愿者队伍次第涌现,汇聚成守护杭州、服务保障G20的巨大力量。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公共安全问题,杭州进行重点整治、重点盯防,强化长途客车、公交、地铁、高铁等安保措施,部署开展危爆物品、寄递物流清理整治专项工作,创新推出寄递物流业实名制、长途客票实名制、成品油销售实名制、留宿场所实名制、烟花爆竹销售实名制、瓶装液化气销售使用实名制、手机卡销售使用实名制等“七个实名制”,筑牢了社会公共安全的“铜墙铁壁”。
杭州,一座“浸透着江南韵味、凝结着世代匠心”的美好城市。连续11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并获得“全国平安综治优秀市”荣誉称号。杭州,一座有温度的善城,正在以一流的状态建设成为“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
进入新时代,杭州蹄疾步稳、砥砺前行,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以“钉钉子”的精神,系统治理、科学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倾力打造美好家园成为“中国最安全城市”。
德润人心、法安天下。斑马线前礼让行人,邻里乡亲和睦相处……这些渗透在百姓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这些融入在人们平日行为中的自觉自愿,这些融合在每个人举手投足的志愿参与,构成了这座城市特有的质感:美好温暖。这种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以及人与人之间天然的信任、尊重与关切构成了这座城市的文明与发展。
安邦护民、德成郅治。社会的长治与久安、稳定与发展离不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新格局,需要“权责统一、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新时代群众工作法,更需要“科技驱动、载体创新、高效为民”的公正执法司法,杭州不断完善“多中心、网格化、组团式、生态型”城市建设框架,这便是我们心中“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平安梦。
庙堂江湖、共梦太平。一座城之所以能够让人着迷,靠的是旖旎的自然风光、善美的人居环境、蓬勃的产业发展、亲清的政治生态以及法德融合的社会风尚。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德治理念与德治方法,像绣花一样精细化治理,一针一线绣出城市美好,让善治的理念普惠人心,这种美丽的梦想,就是我们这座城的“中国梦”。
拳拳赤子心,悠悠家国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种梦想历经积淀,必将滋养一代又一代人的性情与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