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花港观鱼公园,享受春色的游客。 摄影 快拍小友 边走边拍18
苏堤的桃花已经开放。 摄影 快拍小友 里尔
“吹面不寒杨柳风”,昨天的杭城,天气与前几日有所不同——抬头看,天上的白云多了一点;走在路上,是刚好吹起嫩绿柳枝的微风;路边有几枝玉兰、杏花,都是浅浅的白色。这就是春天的温柔,过些时日,枝头的红花绿叶颜色更艳,就不是现在这般娇嫩的模样了。
天气好,去户外游玩的人也多。这两天,西湖边、运河边、湘湖边,随时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人,结伴而行感受春天。不过,看这几天阳光灿烂,气温一个劲地往上升,可在天气这件事上,是牢牢遵循着“久晴必雨”原则,在江南的春天里,晴天和雨天总是会形成一个微妙的平衡,甚至某些年份雨水来的次数比太阳更多。
比如这周。市气象台说,昨天市区最低10.8℃,最高24.3℃,走在路上,暖意十足,甚至有人都开始“嫌热”了——的确,下午最暖的那阵,在室外穿着短袖也不觉得冷。
但只要留心就会发现,昨天下午的太阳已经没有周日那般耀眼,甚至偶尔还被云层覆盖,只透出一点金光。这便意味着:天气系统要开始变化了。
市气象台告诉我们,今天,杭州的天气是多云,气温12-25℃,跟昨天差不多。但从明天开始,天气将明显转为阴天,到了明天夜里,一场“随风潜入夜”的春雨将会来临。周三,杭城阴转阵雨,14-24℃;周四,阵雨转小雨,16-22℃。
就像我们开头引用的诗,这是南宋僧人志南的《绝句》,“吹面不寒杨柳风”之前,还有一句“沾衣欲湿杏花雨”。
这场雨是冷空气带来的。别以为到了春天,冷空气就不再出现。只不过它的“势力”已不像冬天时那样强大,但“强弩之末”的冷气团还是会和暖湿气流打一场“小架”,给我们带来后半周的雨水和降温。
根据市气象台提供的信息,这个周四是一个天气的“转折点”——这以前,我们的最高气温大约在22-25℃,最低气温在12-16℃,但是从周四往后一直到周末,最高气温大约会降到15-16℃,最低气温8℃左右。
不过,有了前半周“高温”打基础,后半周的降温也没有那么可怕,只是下降到20℃以内,跟上一次冷空气来时的降温“不可同日而语”。毕竟是春天了,这冬和春的界限一旦立下,天气、物候都会遵循着这样的规律走下去。
桃花已开,燕子何时来?
“唧唧、唧唧”,每年3月,听到这样的声音,再看到熟悉的形象——白色的肚皮和剪刀形的尾巴,就知道燕子又来筑巢了。
在24节气里,春分的物候就有一条“玄鸟至”。这里的玄鸟,普遍被认为就是燕子。这就是物候的神奇之处了,季节转换时,最先感受到春意的花鸟,总是先人一步。所以古人凭借花鸟,预知盛行风和多雨季,还是很有道理的。
燕子,作为夏候鸟里最先来的,总是带给杭州人很多的惊喜。西湖边的第一只燕子什么时候出现?这个问题就跟“西湖里第一朵荷花什么时候开”一样,全杭州城里,关注的人可不少。近些年,由于高楼大厦越建越多,“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景象已经很少见了,所以如今要看到燕子的身影、见到燕子筑巢,也越来越难。印象里,河坊街每年春天都会有燕子来筑巢,原先以为只是因为这里的老房子有屋檐,后来一次采访的机会,听到某个专家说:可能是因为河坊街附近有伍公山,燕子方便寻找筑巢的泥土,所以才常常来。而且燕子这种鸟,说起来真是既念旧也长情,一般第一年在哪里筑巢、第二年它还会凭着记忆找来,倘若真的找不到,才会想办法另筑新巢。
杨万里有一首诗写到了某年正月廿八,峡外已见到燕子:“社日今年定几时?元宵过了燕先归。”这首诗是他54岁为继母服丧回乡时,在江西吉水写的。可见那一年的春天,一定来得特别早。
燕子感春衔阳而来、感秋衔阳而去,在中国古典形象里,也是很讨喜的存在。杜甫的“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可能是咏叹燕子最有名的句子了吧。而且燕子喜欢出双入对,也让诗人特别感慨,李白有诗:“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玉楼珠阁不独栖,金窗绣户长相见。”只有陆游,一脸惆怅地说:“牡丹枝上青春老,燕子声中白日长。”
一般来说,杭州的燕子会在3月中旬左右出现。但今年入春比较早,提前飞来也是有可能的。燕子春天来,秋天走,会跟我们一起度过3个季节,这两天不妨仔细看看,有没有这群“报春使者”的身影。
除了即将成群结队赶来的夏候鸟,这几天,冬候鸟也该渐渐离开了。比如西湖里的秋沙鸭,年年来得最晚、走得最早,恐怕已经难觅踪影,但是像银鸥、鸬鹚、鸳鸯等等,或许都还找得到。
当然了,这些都是水鸟,像燕子一样的林鸟,也有一些要“回老家”的,比如在植物园里过冬的红胁蓝尾鸲、北红尾鸲、白腹鸫、灰背鸫、虎斑地鸫、斑鸫、树鹨等,一般三月下旬就会陆续飞走了。
冬候鸟启程前,恰恰是观赏的最佳时间。因为冬候鸟会在上路前好好吃一顿,为路上囤积一些能量。这时候鸟儿们飞来飞去不停觅食,甚至都顾不上躲着人类了,所以每每都有观鸟爱好者在这个时候拿起相机去捕捉它们的倩影。但还是要提醒一句,遇到这些美丽的候鸟,尽量别打扰它们,也不要喂食,就让它们安安静静地吃饱喝足,来年再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