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他的同事们追风逐雨,是第一个用数据告诉你春天来了的人
每次换季时,杭城的风向都会变,不同风向的风也会带来不一样的气息。
春节这段时间,杭州的风是什么味道的呢?
在风里,第一个嗅到春天气息的,或许是他们——“城市体温的记录者”气象观测员。
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位于馒头山顶。80后气象观测员杨焕强是河北人,2006年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杭州,在这座山顶上,已经度过了11个春秋。
他和其他10名气象观测员一起,用耐心、细心,24小时坚守在此,观测气象万千,记录每日风雨,为杭城百姓提供最准确、及时的地面气象数据。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用数据第一个告诉你春天来了的人。
今年除夕,轮到杨焕强值守馒头山。
除夕夜的馒头山顶他值守
●手机上设了5个闹钟,准时准确上传气象数据
沿着凤凰山脚路向上走,一路都能感受到老杭州的市井气息和浓浓的年味。
凤山新村218号的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就位于这座矮墩墩的馒头山顶,下午2点多,山顶值班室里,杨焕强一人静静地坐在电脑前,专注地看着屏幕上的各种数据,手中的笔在地面气象观测记录本上,认真地记录着。
对气象观测员杨焕强和他的同事们来说,24小时守候,是他们日复一日的行程,他们工作的目的,就是确保气象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
下午4点45分,杨焕强的手机上的闹钟声,准时响起,他起身快步朝观测场上走去。
杨焕强的手机上设了5个闹钟,“虽然现在大部分观测数据都可以依靠自动化监测,但还是需要人工质控、按时上传,地面气象观测实行每天24小时连续观测,其中人工进行08时、11时、14时、17时、20时五次定时观测并编发报文。”
980平方米的观测场,作为气象观测员的他,在这11个春秋里,不知道来来回回走了多少遍。
杨焕强打开百叶箱,一边认真查看箱内,一边给记者“科普”,“温度表放在百叶箱内,在距离地面1.5米上测出的数据,杭州市区的温度,是以这个百叶箱里测量的温度为准。”从百叶箱到雪深仪、雨量计、云高仪、能见度仪、天气现象仪等等,他都逐一检查,“我们要确保仪器设备正常、数据上传正常,这样才能为老百姓提供准确、及时的天气信息。”
0和0.0也有区别
●观测时间到了,就算下刀子也要出去记录
作为杭州地区唯一的国家基准气候站,这里的每一项数据,都有自己的使命,不容错漏。
气象观测员的工作,看似每天看看天、记记数字,但内心的压力,只有他们自己知道:“0和0.0也是有区别的,就拿降雨量来说,0表示没有,但0.0是有,只是降雨量很小,小于0.1毫米,就记为0.0毫米。测量时哪怕只有0.1的误差,都可能影响最终的预报结果。”
正是因为这份严谨、苛刻,从事气象观测工作的人,都免不了落下个“职业病”——神经衰弱,杨焕强自然也不例外。
“会做噩梦!经常会梦到,仪器找不到了,数据出错了。”好几次,休息日凌晨1点多,躺在床上的杨焕强,突然起身,抓起床头的外套就往门口走,“做梦都以为在值班。”
所以哪怕是春节这样的时刻,他们也是丝毫不敢放松的。
尤其是面对大雪这样的恶劣天气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