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铁路人眼里的春运变迁——初心未改 风景常新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02-14 08:15   

    

    中坚力量孙晓梅

    一脚踏进“新时空”

    和赵红卫一样,孙晓梅也经历了从跟车到驻站的变化。自1988年参加工作,今年是她职业生涯中第31个春运。在这31年间,孙晓梅亲历了2007年动车、2010年高铁第一次开进杭州站,也亲历了2013年新杭州东站的建成投用。

    在孙晓梅眼里,这些事物让如今的春运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春运,“不知要舒坦多少倍”。

    从1988年刚参加工作到2006年,孙晓梅一直做列车员。刚开始跑春运时,20岁冒头的她身形娇小,一挤进车厢就淹没在人海和编织袋里,走路像蛙泳,四肢并用才能挪动半步。车厢似乎要被讲话声和吃方便面的“吸溜”声挤爆,一趟车下来,打扫完卫生时,每节车厢的方便面袋、瓜子壳、火腿肠袋堆成一座小山。“过了几年,方便面口袋越来越少,进口食品包装袋开始出现。”

    而在站台负责接车的90后王希对旅客“吃”的变化也感受深刻,因为自2017年起,有人开始陪着他一起在站台等火车——高铁网络订餐配送员。这些配送员提着的保温箱里,装着旅客从12306网站预定的肯德基汉堡、功夫面等外卖。

    2007年,孙晓梅开始在杭州站出站口做检票员。同一年,和谐号动车组驶进杭州站。为此,杭州站专门在站台一侧新建了一道封锁门,孙晓梅除了检票,还要在动车到站前关闭封锁门,把其它车次的旅客拦在站台外。“那时候旅客都没见过那样的新火车,凑上车看稀奇,动车停车时间又短,刚走上车就发车了,容易造成误乘。”过了几年旅客不再好奇,误乘现象越来越少,那道封锁门也渐渐弃用,孙晓梅再也不用去关那道门。

    过完年,云贵、安徽等方向来的列车到站后,车门里涌出黑压压的旅客,奔向绍兴的纺织厂,或者温州的皮革厂。经过舟车劳顿,车上走下来的旅客嘴上叼着车票,肩上扛着蛇皮袋慢悠悠走向孙晓梅所在的检票口,即使她站得比他们高一个台阶,也几乎被他们肩上的行李淹没。

    但2010年高铁开进杭州站时,人们的步伐突然快了起来。“周五下午,一波接一波的旅客坐着高铁来,提着小旅行包下车,匆匆往前走,恨不得跑起来。”孙晓梅回忆说,他们走到她身边问,“我叫了网约车停在二楼平台,怎么过去?”到周日下午四五点,她上晚班经过进站口时,又能看见同样规模的人群排在进站口检票,同事告诉她“基本都是回上海的”。

    “有了动车和高铁,从杭州到上海最多也只要个把小时。”孙晓梅说,高铁让她真正见识到速度给两座城市带来的改变。但最让她震撼的事发生在2013年,杭州新东站建成通车。孙晓梅被安排驻东站协助新员工熟练业务,拥有几十年工作经验的她胸有成竹,但一踏进东站也有些无所适从。

    孙晓梅记得刚走进新东站时愣了好一会,杭州站只有10股轨道9个站台,但东站刚建好就有30股轨道28个站台,候车室完全被打通,像机场一样干净敞亮。位于负一层的B1售票大厅,只有一两个人工窗口,却有10台左右的自助取售票机,通过12306网络购票的人基本随到随取。而在出站口检票处,她开始频繁地见到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孙晓梅说,“感觉进入了一个新时空”。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