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工正在配合检查道岔信号设备。
信号工正在用扳手紧固螺丝。
天气晴好,冬雪未消,深夜的杭城依然冷得刺骨。2月3日22:52,杭州地铁1号线九和路站最后一班载有乘客的列车缓缓驶离站台。
随着最后一班空车回库,时间已是2月4日凌晨1点20分,气温跌至零下3℃。这时,地铁站台两端“乘客止步”的大门被打开,十几个身穿蓝灰色工作服的小伙子拎着工具包疾步走了进去。都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恰恰相反,对他们而言,后半夜才是重要工作刚刚开始的时候。这天晚上,他们的任务很艰巨,要完成春运期间对信号设备和轨道最重要的一次例行月检。
春运期间,很多人都会乘坐安全、快捷、准时的地铁前往杭州火车东站、火车城站等交通枢纽。为了保障地铁安全平稳运行,有这么一群“地铁医生”要在深夜等地铁停运后给信号设备和轨道做养护和检修。他们中有的是专门对信号设备进行调试和修复的“神经内科医生”,有的是专门给轨道“骨骼”检查的“外科医生”。
冰点下的夜晚,他们的工作状况怎么样?穿上反光衣,套上绝缘鞋,戴上安全帽,杭报记者带你穿入城市的地下空间去看一看。
“神经内科医生”:信号工 确保地铁“神经中枢”健康运行
“信号工的身上就是责任感,来不得半点马虎和侥幸。” 在隧道里,港杭地铁高级信号维修工程师倪志对记者说,“通过细致再细致的检修,确保地铁‘神经中枢’健康运行,为地铁安全运行提供安全保证。”
也许有人好奇,地铁列车没有方向盘,是怎么实现拐弯和调头的?“这就与信号设备有关,”倪志告诉大家,能实现地铁转弯的设备叫做道岔,是一种使车辆从一股轨道转入另一股轨道的线路连接设备。一组道岔由两台转辙机及其安装装置组成,以机械杆件连接的方式固定在轨道上。转辙机即是道岔的信号设备,也是信号工检修的最重要设备,每一次例行检查信号工们都会对转辙机进行精良检修,哪怕小到一个拇指的螺丝都要确保紧固。“螺丝松动可不是小事,往往大事故都是和小细节有关。”
一个晚上,在九和路站,7位信号工要对6个道岔至少720颗螺丝进行检修。若不是亲身体验,我们很难想象,在这种环境下,拧个螺丝也是那么困难。
用榔头在可疑部位轻轻敲击,他们很快可以发现可疑松动的螺丝。紧固螺丝需要拿着大扳手,手脚协调发力,而冰点下的气温,脚下打滑的地面给操作增加了难度。
一年365天,每天仅杭州地铁1号线就有70位信号工穿梭在隧道里,就是这些地铁 “神经内科医生”,用他们夜间的辛劳确保铁轨上的列车运行安全。
“外科医生”:轨道工 检查轨道健康,及时治疗“小伤”
电光火石之间,凌晨两点,另一组轨道工也已经巡视至九和路站。一位工人戴着防护镜,熟练地使用机器打磨铁轨产生肥边的地方。当机器轰鸣响起,电火花就会四处喷溅,打磨完之后,工人会戴着手套去感受铁轨的光滑度,确保没有问题。
在地铁列车的巨大冲击下,钢轨每天都在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轨道工需要对轨道的健康度进行“体检”,发现可能引发大疾病的“小伤”,及时进行“治疗”,避免发展成影响安全运营的“大病”。
巡道工作也是个重体力活,需要拎着30公斤重的巡道包徒步进行。为了防止重物砸到脚面,工人巡道时都穿着鞋头装有钢板、3公斤重的绝缘鞋。每天不间断地行走三个小时,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
轨道工的工作包括检查轨道、测量轨道轨距、为轨道更换胶垫、打磨轨道的肥边和更换可能有安全隐患的某段钢轨或者构件。轨道的几何尺寸测量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我国轨道距离的国家标准是1435毫米,误差允许的范围要在1433毫米至1439毫米之间,而两条铁轨的高低距离则不能超过5毫米,因为铁轨的高低不平不仅会影响列车的使用寿命,也会导致列车发生晃动,影响乘客乘车感受。一根25米长的轨道需要测量8次,一个晚上全程下来,每个人弯腰的次数都超过了1000次。
班组里的年轻人,大多家在外地,至于过年期间能不能回家,他们说——“服从分配,如果需要坚守,我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