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索面、观民俗,临安这个小镇年味很重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02-05 18:55   

    八点刚过,这个冬日里阳光明媚的早晨,不远处山上的雪还没有消融,做糖人的糖浆已经咕噜咕噜开始冒泡,打糍粑的糯米马上就要蒸熟了,近一米宽的大锅烧开了水,等着索面下锅……伴随着“咚咚”的鼓声,今天(2月5日)的杭州临安湍口镇热闹非凡。

    ▲腰鼓队表演

    这是“吴越泉乡 暖流颂春”2018湍口温泉小镇民俗迎春文化活动暨第三届湍口索面文化节现场,腊月二十,这个温泉小镇有点暖。

    “糍粑好咯。”“馒头蒸熟了。”“索面起锅了。”

    台下,抱着小孩的本地居民,蹦蹦跳跳的孩童,带着相机慕名而来的游客,纷纷品尝着各种新鲜出炉的美食。

    台上,非遗节目、音乐快板、昌化民歌、排舞轮番上演,民俗表演队也即将出发。

    今天在现场的人,可以说大饱眼福、口福、耳福!

    ●一根面条能抻两米

    索面也被叫做“长寿面”

    湍口镇的三联索面相传已经有1600多年历史。

    每年农历十月份以后,气温低到8度以下,王阿姨家就要开始做索面了,一直到春节前。

    “十斤面粉四斤水四两盐,前一天晚上和成面团,每天早上五点起来抻面,每根面条能抻到两米,比我还高。”王阿姨32岁时开始学做索面,那时候,她丈夫挑着去昌化镇上卖,渐渐地,卖出了名声。

    索面,对王阿姨,爱着这一口的人,对湍口镇来说,不仅仅是舌尖上的美食,更是一种文化,又细又长的面条寓意着长长久久,代表着长寿,也被称为“长寿面”。

    无论是坐月子还是过大寿,抑或是诸如大年初一这样的传统节日,煮上一碗热腾腾的索面,是湍口延续千年的风俗。

    现在很多人会到王阿姨家里买索面,今年,她一共做了一千斤。“我六十六了,儿子不让我做了。”和年轻时从凌晨两点到晚上九点不停歇的劳作相比,现在的王阿姨,“一天的工作量分成两天来做。”

    ▲索面出锅了

    长长的筷子一捞,煮得晶莹剔透的面条出锅,装进早早放好葱花的大碗,一勺汤,一撮备好的佐料,一碗索面就完成了。

    从早上八点半到中午十二点,王阿姨的锅就没断过火,她也不记得煮了多少碗了。

    隔壁,打麻糍的师傅也是一刻也不能停,做糖人的摊位前,围着很多眼巴巴的小朋友。

    ▲做糍粑

    ●非遗民俗节目齐上阵

    居民、游客提前热闹过大年

    今天不仅是吃在湍口,各种节目更是精彩非凡。

    《红毛舞狮》和昌化民歌《唱支山歌送红军》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快板《不忘初心再前进》、镇级非遗节目《三吹三打》等都赢得了阵阵喝彩。

    《红毛舞狮》属于南方舞狮节目,综合娱乐、武术、竞技、杂耍,由双人配合演出,辅之以锣鼓、打击乐器,狮子勇猛、灵巧、温顺、顽皮兼备的形象在一个个动作下逐一显现。猴子捉虱表现的是狮子头皮很痒,猴子就去帮忙挠痒,同样活灵活现。

    ▲《红毛舞狮》表演

    开幕式一结束,人群涌向了八都老街,古事神灯巡演开始了。

    演员们穿起了演出服,拿着造型各异的花灯从八度老街走过,牢牢拉住了路人的脚步,引得大家驻足拍照。

    “过年的时候都会表演,元宵节还要去临安表演呢。”一位举着寿桃的大姐自豪地告诉钱报记者。

    除了民俗表演,今天还有书法家现场写春联送给居民和游客,有新春农产品展销,新年的气氛很浓厚。

    ▲春联

    ▲古事神灯

来源: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黄伟芬 通讯员 章超 文/摄  编辑:尹文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