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塍路13号诞生自治服务队
马塍路13号,罗阿姨住了40年,是小区最早的一批居民。
“我们当然希望老小区的面貌能够好起来。”罗阿姨家的单元铁门上,贴出一张公示——由居民推举的马塍路13号居民自治服务队成员名单,一共五人。大部分居民对纸面上的名字还很陌生,今后这五人作为居民自治服务队的核心成员,将担当起小区管理的重责。
马塍路13号以居民自治社会组织的模式起步,是老小区萌新芽,这一创新值得期待。
老小区的痛处——没人管,环境差,停车难
马塍路13号,7幢楼房,299户人家,实际居住户有280多户。这是个没有物业的老小区,楼房建造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没有搬过家的老居民过去都是一个单位的同事,大家彼此熟悉。
这些年来,小区里的房子作为文三街小学学区房,交易频繁,迁进来不少新面孔,年轻夫妻带着读小学的孩子。读完小学,房子又会再次出售。
马塍路13号有着许多老小区的通病:没人管,环境差,停车难。
第一次居民自治服务队推进会,来了近30位居民,大部分是老年人,也有中年面孔。大家挤在椭圆形的会议桌旁,一圈坐不下,外面又坐了一圈。27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代表到场。
“我到这个小区两年了,感觉我们小区跟新小区差别蛮大。比方说,绿化基本没人打理,我家住在二楼,冬天了家里还有蚊子。再说5幢旁边那块空地,一直荒废着,能不能建个活动室?现在老年人都坐在门口的临时棚下面,太简陋了。”
“马路坑坑洼洼,车辆只能单行,有时候硬停了两排车,怎么动?保安在门口管车辆进出,里面也是顾不过来的。”
“楼道环境太差,难得看到有个环卫工在搞卫生。要是有人把垃圾袋扔在花坛里,他们说不归他们清扫,野猫一抓,垃圾翻得到处都是。”
“5幢旁边搞活动室,我是不同意的。说难听点,要是年纪大的人一大早坐在那里聊天,那旁边楼里的人还要不要睡觉了?”
众口难调,但大家对小区最集中的意见还是环境卫生、停车、绿化等。
这么多问题细枝末节,但大家对居民自管的态度却非常一致——赞成!
西湖区首个落地运行的居民自选备案类社会组织
去年8月,马塍路13号居民自治服务队在西湖区民政局正式备案,目前是西湖区首个正式落地运行的居民自选备案类社会组织。
上周六,第三次居民自治服务队推进会议召开,一名秘书长和四名委员由居民代表举手表决选出。四名委员的职责作了简单分工,分别负责停车、充电桩、垃圾分类(装修垃圾)、维修申报管理等方面。
“我去开了社区的推进会,最后名单出来,我觉得蛮好,老中青都有。”罗阿姨说,她所在的2幢就有一位年轻人入选,“我本来不认识他,住进来大概两三年吧,蛮热心的,开会时听他说了话,我就选他了。他说平时工作忙,怕顾不过来,我们说那下班了以后也可以多关心小区事情的。”
服务队的秘书长是81岁的徐宝娣,在马塍路13号住了37年。老居民基本都认识她,她是楼道组长、党支部书记,碰到什么事情,大家总是第一个想到她。
五人班底组成,今后如何运作?文天社区副主任张冠民说:“这个班底不是固定的,如果有热心居民想要参与,都欢迎。”对于小区居民迫在眉睫的焦点问题,肯定是居民自治服务队成立后首要解决的。
目前,自治服务队的钱包里只有5万元停车费,今后小区内部利益如何协调?怎么花好每一笔钱?如何获得更多支持?居民自治的路还很长,矛盾肯定有,不过智慧也在民间。
记者手记
在杭州,居民自管小区,有成功也有失败:恩济花苑小区自管后,物业费只要每平方米0.5元,8年未变,还有百万积蓄;而在景城花园,业主轰走物业搞自治,6年后终因管理不善难以为继……
我的家园我做主,这是小区居民的底气。当然,居民自管小区并无范本,每一次尝试都要勇于试错。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马塍路13号以居民自治社会组织的模式起步,老小区里萌出的新芽会续写怎样的故事,值得期待。本报也将进一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