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的中河上塘高架道路平均延误降低15.3%,出行节省时间4.6分钟
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探索上,杭州走在了时代前列。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杭州已经探索出了一条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治理城市问题的新路径,并在交通治堵领域取得了全国乃至全球的领先地位,这就是杭州城市数据大脑。
在2016年云栖大会上,杭州城市数据大脑正式启动。一年多来,这个大脑运作得如何?未来它将如何进一步成长壮大,改变我们的生活?
昨天,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向钱报记者介绍了相关情况。
道路交通接入“大脑”
高架延误降低15.3%
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是城市数据大脑挑战的第一个难题。去年9月以来,城市数据大脑交通模块率先在市区和萧山区部分道路开展试点。目标是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大数据分析,实现交通实时状态判定和自动事件报警,并通过人工智能反哺信号灯控制系统,计算出实时的交通优化方案。一年多下来,情况如何?市数据资源管理局综合协调处副处长黄雪峰作了介绍:
杭州市区的试点范围,包括莫干山路部分路段(包括周边50个路口),中河上塘高架彩虹快速路至瓜山立交,共22公里,包含21个上匝道、20个下匝道。交通V1.0平台于7月6日正式上线运行,接入路口、匝道信号灯和断面微波150余路,监控视频249路,覆盖面约为主城区的9%。据监测评估,试点的中河上塘高架道路平均延误降低15.3%,出行节省时间4.6分钟,莫干山路等地面主干道平均延误降低8.5%,出行节省时间1分钟。
归集了59个部门的数据
“脑容量”已达601TB
据市数据资源局数据资源处处长齐同介绍,为了给城市数据大脑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杭州以“无条件归集,有条件共享”为原则,自8月28日起启动了政务数据资源归集共享大会战,先后从19个政府部门抽调业务、技术骨干20余人集中攻坚。截至目前,已归集59个部门,270多亿条数据,城市数据大脑数据累积量已达601TB(日均增量2.5TB)。
打通数据壁垒、促进数据共享,有力支持了杭州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截至12月1日,办理今年新增的17类“多证合一”事项8万件,减少群众企业跑腿8万次;在公民个人办事方面,全市44家单位共梳理事项598项,11月1日已公布第一批仅凭身份证即可办理的事项203项,社保参保证明、房产证明、契税证明、残疾人证等数据已实现全市共享。
原来要排几个窗口、跑几个部门,现在一窗受理了,取而代之的是看不见的数据在网络上传输、调取。据介绍,今年8-10月三个月内,杭州市民的社保参保证明就被各部门调用了87万次,这意味着市民少跑87万次。
除了具体的应用成果,杭州还在为城市数据大脑谋划高起点的顶层设计方案。今年7月初,市数据资源局开展了《杭州城市数据大脑规划》的编制工作,成立了规划编制小组,并于9月底完成了《规划》初稿。目前,《规划》已通过了专家论证,将于近期印发。这将是国内该领域第一个正式发布的纲领性文件。
推荐阅读:
未来接入重点
交通治堵、移动办事、智慧亚运
启动交通治堵v2.0建设
交通治堵是杭州城市数据大脑的第一个特色亮点应用。杭州将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加快完善交通治堵v1.0平台,完成在交通治堵领域的试验探索过程。
在此基础上,启动v2.0建设,将试点成果扩展到更多的城市主干道、高架路,保持杭州城市数据大脑的先发优势。进一步探索并完善市、区两级一体化建设体系,推进市区、萧山区交通治堵试点成果的融会贯通。
城管、医疗系统接入明年启动
城市数据大脑的核心优势是海量数据,其基础是各部门相关业务数据全面接入,各部门业务系统也需要基于城市大脑进行大幅度的提升、改造。
2018年,杭州将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围绕交通治堵、移动办事、智慧亚运等重点,推动城市数据大脑应用从交通治堵向公共安全、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领域延伸。城管、医疗系统全面接入和改造提升明年启动。
开展相关标准制定
城市数据大脑是杭州首创,为进一步巩固杭州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市数据资源局正在开展相关标准制定工作。
目前《城市数据大脑总体框架》标准已经立项,计划2018年完成。
同时,还将探索建设数据资源管理规范、数据质量管理规范、数据安全管理规范等,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提供杭州标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