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相公”庙会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三、十四、十五日,这个时候浙江省传统古村落中洲镇札溪村就热闹非凡,这是淳安少有的还有家族传统习俗的一个村。每年浙西、皖南两地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一睹“九相公”的沉香木镶金真身、焚香祈愿。
今年的庙会虽下着淅沥小雨,仍挡不住前来祈福的虔诚之心,农历十月十三日庙会节的头一天11月29日(农历十月十二)祭祀大典单日吸引5000余人前来,今年庙会节共计游客1.5万人次。
“三请”而来的族长为族中“新丁”点红
为守护九相公的沉香木真身,九相公真身平时不对外开放,由每年庙会组长俗称“年头”保管,不到庙会节当日都不知道“九相公”真身所在。直到庙会时,才有吴氏宗族抬出真身请到札溪村祠堂承恩堂九相公祠供世人一睹真颜,而“九相公”祠也渐渐热闹起来,逐渐演变成了庙会,小吃文玩应有尽有。
一大早,九相公祠就挤满了从各地赶来祈福的人们。祭祀大典开始后,由年头推出的主祭人高唱祭词宣告祭祀考试,四位德高望重的年头三顾吴氏族长吴昌炽家中,为了将90多岁高龄的族长吴昌炽请到祠堂,吴氏家族一请再请,三请后才请到族长就座祠堂,以此表示对族长的尊重。随后,吴氏男丁合族行鞠躬礼,礼毕之后主祭人宣读祭文。祭文毕, “年头”们到当年供养九相公的“年头”家里请出九相公真身。真身请出之后,供放于祠堂案头的中央。“年头”需三拜九相公真身,此时,族里的幼儿会相聚祠堂,等待族长为新 “丁”点红,被族长点红的新丁会得到一个利市红包以及一对点红的“狮子粿”,祝福族中后代健康成长。
今年庙会首次亮相700多年前南宋皇帝御赐的“糖狮印”
说起孩子拿到的“狮子粿”,就不得不提700多年前南宋度宗皇帝赐“糖狮印”,本次庙会也是首次向族人展示,以示皇恩浩荡。
据札溪吴氏宗谱记载,“九相公”乃唐代越国公汪华第九子汪献,从小聪慧绝伦,下象棋水平了得,因与唐太宗下棋连赢三局而惹得太宗不痛快,汪华怕儿子的锋芒毕露惹上祸端为保全家族将其杀死,杀子示忠。爱才的唐太宗对此痛心疾首,遍寻天下最好沉香木,命工匠制作了汪献的雕像,置于内宫中供奉。到了南宋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度宗皇帝将九相公像赐予驸马吴思义,用来庇佑驸马和公主回札溪老家省亲。自此,每年大年初一及农历十月十三至十五日祭拜九相公的习俗代代传承。
而“糖狮印”是度宗皇帝御赐给公主和驸马吴思义省亲随礼,用于制作丁粿,此印的花纹样式原来只有皇室可以用,札溪吴家保存至今,用来制作丁粿,发放给当年添丁的人家。
汪华杀子示忠的传说在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有待考证,但在今浙江省淳安县中洲镇的札溪,存有一尊沉香木镶金“九相公”神像,却是千真万确。自古以来,“九相公”传说是一方守护神,祈福必应,因此民间前往参拜的香客络绎不绝,香火不断。
此外,札溪村还有保存完好的《吴氏家宝》也会一同展出。吴氏族谱长约10余米,上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民族英雄文天祥、理学家朱熹等名人题跋,也是极其名贵的墨宝。
“丁”在《辞海》意义是:人口,男称丁女称口。
添“丁”则是新生儿子,又有薪火相传之意。在客家人的口音里,灯与丁谐音。因此,就有民间为庆祝新生儿诞生中,赋予更丰富的内涵:一是代表光明的发扬,二是灯火蕰涵生生不息,三是灯成了人丁的象征物。
在中洲镇札溪村还有一种象征物,做“丁”粿,制作“丁”粿的模具用精细杂木雕刻,阴阳两块合成。两板内刻有精细“狮”(左雄、右雌)子形,面面相对,吉祥之意。“丁”粿的原料用米粉在锅里炒成半熟后,再放在“丁”粿模板上挤压,倒出来就是一对“狮子”粿。再放入锅蒸熟,这就是“丁”粿制作过程。
“丁”粿一般元宵前后都可举行,农村有“上灯”即:灯会。仪式在本姓吴氏宗祠内举行:宗祠内吊挂各式不等的花灯。花灯上赋予讷子祈福,美好期望的蕴意。成为吴氏族人庆贺繁衍生子,薪火相传,感恩生命的民俗载体。
在札溪村添丁除吊挂花灯(俗称百枝灯)有各式吉祥语,如:满门吉庆、子孙满堂、添丁进喜、人喜神欢、教子义方、起凰腾蛟等,多则有上百只。几乎户户各自都要到祠堂内吊挂百枝灯。有添丁的家里还要到宗祠上领取一对“狮子”粿俗称“丁”粿,象征着富贵吉祥。
在迎取“丁”粿时,主人要抱着孩子到宗祠先至神位前(九相公)鞠躬、跪、起、拜、起、拜、起行献礼(进香),再到祖宗牌位前行祭祀礼,族长向祖宗报告族中又添新丁了,祈求列祖列宗保佑孩子健康成长。礼毕,用红纸(布)包好“丁”粿抱着孩子回家,再把“丁”粿供奉在自家堂前案桌上,象征家和万事兴,子子孙孙相传。
方长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