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岭静脉小镇:欢迎来旅游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7-10-15 10:48   

    “清洁直运”已升级到9.0版

    这就是生活品质之城的细节

    在天子岭静脉小镇的运营调度指挥中心里,有一块宽大的LED显示屏。11000多个垃圾收运点密密麻麻地分布在屏幕显示的杭城地图上,同时,又有无数根蓝色线条穿梭其间,缓慢地在地图上蜿蜒蛇行。

    肖信飞就是这些线条中的一分子。作为垃圾处理前端“清洁直运”的一名驾驶员,他每天需要花费8个小时,驾驶两条路线,处理24个直运点,回收380余桶垃圾,并在指挥中心的显示屏里留下自己一天的工作痕迹——时长、方位、车速,一样不少。

    “我每天大概工作8个小时。像今天,早上7点40分出发,11点回来吃个中饭,40分出发开下一趟车,直到现在才回来。”下午四点接受采访时,肖师傅脸上的汗水都还没有蒸发干净,连喘息声也没有调整过来。

    杭州市城市垃圾“清洁直运”于2009年正式启动,已在杭州工作15年的肖信飞自然成了“清洁直运”最好的见证人。“所谓‘清洁’,就是指垃圾不落地,不外露,沿途不渗漏。”肖师傅解释道,“早年还没有推行“清洁直运”模式的时候,我们都是骑着三轮车运着垃圾来回跑。骑到哪儿,污水就滴到哪儿。”

    今年4月,“清洁直运”推出了9.0版本,不仅提高了作业标准,还推出了“绿车绿桶、黄车黄桶”的分类清运系统,大大提高了分类运输的视觉辨识度。

    在肖信飞看来,“分类清运”成效显著。他告诉记者,过去没有实行分类时,自己曾在倾倒垃圾桶时发现过棉被、纸堆、大石块,甚至还有许多有害垃圾混在其中,例如煤气瓶、油漆桶等等,更别提小到不起眼的电池了。

    “由于垃圾处理量高,人手又欠缺,末端填埋人员对这些有害垃圾根本是束手无策。但再小的一块有害垃圾都能对环境造成影响。垃圾分类无小事,只能寄希望于分类工作的推广,还有居民的自觉了。”

    下一步,杭州市环境集团将逐步采用黄色其他垃圾直运车辆代替白色普通车辆,实现垃圾分类运输的全覆盖,让“清洁直运”这张“金名片”更为杭州这座“生活品质之城”加分添彩。

    “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这是在环卫工人中流传甚广的一句话。在填埋库区一线工作的白龙,不介意成天与张牙舞爪的臭气打交道;常年奔波在杭城街道的肖信飞,也不介意行人路过直运车时刻意的走位;在静脉小镇食堂用餐的员工们,更不介意彼此身上的那股标志性的味道。

    然而他们却介意雨天时,忘盖盖子的垃圾桶中多出来的半桶水;介意倾倒垃圾时,不想靠近直运车的居民随手抛来却“三不沾”的垃圾袋;介意双十一、中秋节时,填埋库区堆积如山却不易压实的包装盒。

    垃圾中的含水率和不易压实的物质比例过高,会影响整个堆体的稳定和安全,甚至造成位移和滑坡;塑料包装难以降解,会占用填埋的库容;前端 “垃圾不入桶”会延长作业时间,甚至影响到整条作业线。其实,我们介意的,他们都不介意;他们介意的,却都是我们的举手之劳。

    我们经常戏谑地调侃中国的13.8亿人口:每个人捐给我一块钱,我就成亿万富翁了。但是我们却没有想过,这种调侃放在垃圾处理上却是如此的现实:每个人多丢一个快餐盒,中国需要开辟多大的填埋场?

    他们说,“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我们怎能用我们的善小不为,去辜负他们“一人脏”的奉献?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通讯员 张凯凯 首席记者 王湛  编辑:高婷婷
返回
这就是杭州天子岭静脉小镇名字的由来。作为杭州主城区绝大多数生活垃圾末端处理场所,它就如同城市的静脉一般,收集起垃圾,并为它们寻找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