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墅区桥弄街10号的手工艺活态馆内部实景
竹编桥
天竺筷
本周三,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来颖杰一行到拱墅考察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走访了浙江省非遗文献馆暨拱墅区图书馆非遗主题分馆。
这是全国首家非遗主题文献馆,馆藏文献涵盖非遗十大门类,保存着浙江省各级各类非遗名录、基地、传承人申报材料1580盒,还有大量以大运河文化及区域工业遗存为主要特色的典籍。
来颖杰说,这批珍贵的申请资料是文献馆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一周前,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陈通和十余位国内非遗专家也曾到访,纷纷点赞。
拉住传统与牵住未来
“非遗保护应该有一种环境和气候,甚至人群的存在,否则就像北方的竹子消亡了。到浙江确实很感动,琳琅满目,非遗保护如火如荼。”
参观者之一,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导赵农得知200多种浙江非遗名录已经出版,触动很大。
9月22日,他参加了第二届“大匠至心”传统工艺振兴杭州(大运河)论坛暨“竹韵新声”传统竹制技艺拱墅沙龙。坐而论道的,还包括国内30多位非遗专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及竹制品厂商在拱宸桥畔坐而论道。
作为第九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重要活动之一,焦点为何选择竹制技艺这个“小切口”?
“通过解剖竹艺这一只小‘麻雀’,把非遗保护传承、培训、创新以及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解剖清楚,以点带面创立一种值得推广的模式。” 中国工美协会中青年人才专委会秘书长范国忠一语道破玄机。
竹艺水平体现于手工竹编,既是技术、又是艺术,是“指尖上的芭蕾”。
现场请到两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秀绝活,刘氏竹编(四川)的刘嘉峰擅长削出比头发丝更薄的篾丝,一厘米宽的竹片可剖48根;东阳竹编(浙江)的何福礼,取过几段青黛色竹枝,信手拈来一只栩栩如生的竹螃蟹。
惊为天人之余,也引出嘉宾们对论坛主题的讨论:现代工业文明冲击下,竹编等非遗项目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33岁的钱利淮或许是答案之一,工业设计专业出身,毕业后却回家乡继承父业从事竹编。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到乌镇游玩时,以2万元买走他耗时半年完成的竹编锦盒,日常还一直用着。
“好的非遗工艺品有其本身价值,也会有美好的生活体验。”他在全国30多所学校建立竹编传承基地,给大中小学生设计DIY课程,还当“网红”直播竹编。
天竺筷,一根筷子就是一节竹子,与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扇子、西湖丝绸并称“杭州四宝”。作为第六代省级非遗传承人,36岁的女掌门人王旭琼改变思路、舍弃低端,设计地方特色的高端礼品、个性化定制伴手礼、搭配餐具推出泛餐桌化产品,把天竺筷作为文创产品重新带回到生活中。
与楼外楼、奎元馆等餐饮名店合作外,安缦法云酒店的伴手礼同样是天竺筷。她感慨若不是革新,基本只能在博物馆相见了。
“如果靠情怀、靠政府、靠保护让手艺得到传承的话,终有一天会成为展品,进入不了寻常百姓家,传承最关键的是创新,靠硬实力进入市场。”
“十竹九造”创始人杨剑,江西吉安人,却举家到浙江安吉研究竹子市场化。作为福特汽车设计师出身的门外汉,最终拜师学习竹编的“鸟笼工艺”并进行现代化设计,赶上经济热点,被顶级会所酒店和民宿大量采用,目前又围绕智能家居研发产品。
文化部非遗司管理处副调研员岳青小结时说:“现在传承人要肩负两方面责任,一方面拉住传统,另一方面牵住未来。”
“一河串百艺”平台硕果多
当天,三场活动从晨曦微露持续到华灯初上,速记就有53000多字。
压轴的是“一河串百艺”设计分享会,三个竹编流派、三个非遗传承创新基地逐一亮相,颇具“华山论剑”的意味。
竹茶具
竹伞
70岁的叶道荣,浦江道荣竹编掌门人,竹编作品“乌镇82座小桥”多次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去年还指导制作了G20杭州峰会外宾礼品“水滴状拎包”。
古稀老人也感受到新变化:“现在消费好起来了,便宜、质量一般的东西国外都不要了,喜欢好的东西。”
如何抓住消费升级的机遇?安吉竹编匠人郭建平打破常规,推出与皮混搭的船形包:“传统竹子有季节性,冬天感觉比较冷,竹编与皮混搭更时尚,寓意大运河上一帆风顺。”
现场聆听的姑娘突然感慨了一句:“真美,配我那件衣服一定很漂亮。”
去年,稀捍行动杭州基地落户拱宸桥畔,这家民间非遗保护组织的创意让人“脑洞大开”。最经典要数对羌族刺绣的保护传承,这原本是羌族妇女劳动间隙完成的民间工艺品,汶川地震后因为外出务工,渐渐不做了,留守儿童越来越多。
联合创始人米成说,“秀她所绣”公众募款项目随后启动,起初只需每人认领一个羌绣口袋帮助绣娘。结果,不断有爱心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还被认领到时尚品牌服饰,羌绣图案被拓印到耳机、化妆品甚至星享卡上。像“花丝”镶嵌工艺、金陵金箔手艺扶持还吸引玛莎拉蒂参与。
拾百艺匠人社则与2000多位新匠人建立合作,把非遗工艺再设计后对外输出,产品更符合新的消费审美。
最后亮相的是拱墅区“一河串百艺”非遗传承创新基地,这是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拱墅区文广新局、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共同创办的合作平台。面向三类群体:设计专业学生;非遗大师和设计名师;老字号企业和有志参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
基地聘请非遗传承人当顾问,通过比赛激发创作灵感,出过不少成果。携手王星记搞创新,设计的“钱塘西子”对扇销售近6万元;联合天堂伞共同开发的“竹雨伞”拿下IF设计奖,该奖项被誉为“设计界奥斯卡”,西湖十景、运河文化都上过伞面,仅伞面是《大鱼海棠》主题的去年就销售148万。
今年,基地在“竹雨伞”基础上打造了木心伞,一把因极致工艺和稀有材料可以用一辈子的伞,面向中高端消费群体。
率先成立非遗保护中心
当晚,由拱墅区文广新局主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承办的2017年“一河串百艺”传统工艺设计创意大赛同步启动,此前三届已经为传统手工艺企业创作作品200余件。
今年竞赛主题是“古运河、新丝路、串百艺”,仍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为主线,征集持续到12月中旬。
拱墅在非遗保护方面起步比较早,是杭州主城区最早成立非遗保护中心的,2012年10月挂牌。目前,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半山立夏习俗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朱养心传统膏药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另有省级10项、市级20项、区级60项。
区级非遗保护基地有38个,一直在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仅拱宸桥一带就集聚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手工艺活态展示馆等,是国家级博物馆最集中的城区之一;桥西、大兜路、小河历史街区上还有非遗体验集群,像老开心茶馆、浙派徐门琴馆、柔之艺太极院、畲族馆、剑瓷视界艺术馆等;10个街道文化站、大关小学与和睦幼儿园等也都建有非遗传承基地。
拱墅也正在成为非遗保护的核心区,今年全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浙江省主场城市活动就在运河文化广场举行,张小泉剪刀、西湖绸伞、王星记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也不定期以“非遗集市”形式与杭州市民开展互动体验。
据了解,这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还计划扩建,位于绿地中央广场以南土畜产工业遗址上将建起时尚发布中心,预计今年年底开工,前期工作已在有条不紊开展。全部工程共计19000平方米,包括4幢土畜产仓库以及约7000平米时尚发布厅。
此外,拱墅还将启动祥符历史老街项目,在保留原祥符老桥及5处文保建筑基础上,新建约200亩左右的杭派民居;成立大运河文化研究院,加强运河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加快推动显宁寺、战国墓、水田畈遗址等历史文化古迹保护修复,留住更多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