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千年“唐昌首镇”复活了 200多工匠冬锤“三九”夏凿“三伏”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7-08-17 10:54   

修复后的老街。

修复后的老街。

修复前的老街。

修复前的老街。

扁担山下,柳溪江畔,在斑驳岁月中一度“失色”的千年古镇“复活”了。

历经5年的抢救性修复,借助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东风”,临安河桥镇河桥古街的古韵、古风、古貌正逐一再现。酷暑挡不住八方游客前去争睹“唐昌首镇”新颜,人们都想在古街的幽幽深巷里,邂逅“打着油纸伞的丁香女孩”。

保护性抢修,再现“唐昌首镇”风采

河桥古镇坐落在蒲溪、昌南溪、昌化溪三溪交汇处。古镇上留存至今的一条千余米长的古街,和一座座笼着江南水韵的徽派建筑,会让你恍惚间完成一次时空穿越,把你带进戴望舒的《雨巷》中。文物专家也惊叹:河桥古街的气韵保存之完好,实属罕见。

据《昌化县志》记载,唐垂拱二年(686),昌化设县,河桥同时设镇,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昔日的河桥堪称昌化第一大镇,繁华之景远胜过县治。“唐昌一千年,地贯徽杭浙皖;首镇两百里,水通富春钱塘”的对联概括了河桥的地域优势和悠久历史。凭借坐拥三溪的水路优势,河桥曾被冠以“唐昌首镇”的美誉。古街上留存至今的老店号,老民居,老弄堂,老城门,太平沟,古码头……见证着“唐昌首镇”车马喧腾、舟楫辐辏的旧日时光。

历经千年风霜,特别是经过抗日战火的“洗礼”,古街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毁,部分建筑构建荡然无存。2012年10月,为再现“唐昌首镇”的风采,打造浙西旅游度假区核心区,河桥镇政府借力“三改一拆”,把古街上不“合群”的现代建筑全部拆除,还拆除了影响古镇风貌的加工店10余处,违建钢棚600余平方米……同时出资收购了部分老民居,对古街进行了保护性抢修。

通过前期调查摸排,古街共有972处需要修复。其中“大手术”152处,一般“手术”311处,“小手术”509处。而且多数“手术”需要手工维修。为求得“复古术”的逼真与完美,河桥镇有关人员三上亳州,五赴徽州,考察“取经”,从新昌、淳安,安徽等地邀请了200余名能工巧匠,参与古街修缮。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能工巧匠各显身手

在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50多名木匠、90多名泥瓦匠、40多名油漆匠和16名字画匠,在柳溪江畔各显身手,通力协作。船运码头、钱庄、石板路、太平沟、柯老相公殿等一批遗存古迹、老字号、古民居,在他们手里一一焕发新光彩。

坐落在河桥上街的胡氏宗祠,占地上千平方米。高门槛、大天井、青石墩,坐北朝南,深邃威严。虽然建筑整体结构保存完好,祠内的雕梁画栋,却损毁较多。木匠郑志林在检修正厅上方的长条案桌时发现正面的一溜包沿板不见了。“物件虽小,但缺了这溜装饰,这长案桌就不完整、不美观了。”郑师傅一次次地向上了年纪的胡氏后人请教,但终因年代久远,始终没有答案。正在大家一筹莫展时,一位大爷提醒大家,胡氏家族早年是从绩溪迁入的,绩溪的胡氏宗祠内也许有类似的案桌。郑师傅觉得有道理,就兴冲冲地赶往200公里外的绩溪。果不其然,在绩溪的胡氏宗祠内,同样的位置有一张同样的案桌,大小尺寸与河桥老街的一模一样。回来后,郑师傅依样取材,精雕细刻,使得这张数百年前的案桌复原了。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陈玉忠 刘宝源 驻临安记者 管光前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扁担山下,柳溪江畔,在斑驳岁月中一度“失色”的千年古镇“复活”了。 历经5年的抢救性修复,借助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东风”,临安河桥镇河桥古街的古韵、古风、古貌正逐一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