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用
杭州风道建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这样的研究成果现在能运用到城市规划中去吗?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杭州市规划局相关工作人员说,研究本身对做规划有很大的启发,比如把气候信息应用到城市规划中去;比如,要严格控制已经规划好的生态带,理想状态下,由于风道的规划,气温的确会降低,“但要真正去操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或者说,目前的研究成果,在规划实践中还是没法用的。”
因为按照规划的要求,真正能达到运用阶段,需要模拟出更微观的数据。
比如,建筑容积率和建筑高度是否真的会对气温、风速变化产生明显的影响,如果是,具体又能影响多少。
“还有一个问题,每个地块的热环境不一样,甚至风都是不同的,这个环境模拟出来的开发建设指标,换个区块可能就用不了。”规划部门希望能找到一种普适性的研究方法。在他们看来,通风廊道的研究需要很漫长的一段时间,“它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能很快见成效。”
目前,俞布和同事所做的数据模拟已经有了初步结果,风道一旦建成,在一定的区域内,增风增湿降温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但这种通风规划建设着眼的是提高城市免疫力,不是通过它治病。”俞布做了个类比,就像健身,不是为了治病,而是增强体质,“有了通风廊道是让风渗透进来,而不是说以后到处都是风,高温没了,雾霾也没了。”
一位曾参与杭州城市规划建设的人士表示,对杭州来说,通风廊道的研究和建设是必要的,目前的推进速度或许可以加快。
钱塘江是杭州最重要的天然风道
“城市风道规划建设有助于缓减城市热岛和驱散城市雾霾。”在王伟武看来,风道建设虽然涉及到很多问题,但也并非难以推进。
身为浙江大学城市规划理论与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的王伟武和自己的团队,一直在进行风道的研究,去年,他们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基于杭州城市建设和规划实际以及各气象站点主导风向特征等构建出六条潜在一级风道和五条二级风道。
王伟武的研究结论之一是,杭州主城区地表温度总体呈现核心高、外围低的特征,高温区主要集中在武林核心商圈、西湖区东侧成片的密集居住区、下城区和拱墅区内未来搬迁的工厂区以及下沙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而低温区主要集中在具有大量山体的西湖区、大面积水域的钱塘江、绿化覆盖率高的半山森林公园地块以及白马湖附近。
研究团队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区域的地表温度热岛空间分布情况,将主城区划分出了作用空间、可作为冷空气生成区域的补偿空间以及可缓解热岛效应的热补偿空间。
除此之外,研究的重要成果还包括对潜在风道提出管控意见。
以钱塘江为例,这是杭州市最重要的一条纯天然风道,除了保护好水环境质量,还建议滨江两岸规划至少200米到500米的平行带状绿地(道路部分除外),与之垂直的河流、街道两侧也需要增设带状绿地。
“我们的研究结果已经从总体规划层面提供了一种城市风道构建方法。”不过,王伟武也表示,风道即便建成,成效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看出来。
“但城市现在寸土寸金,规划控制有时候控制的就是利益,这需要政府去协调。”王伟武说。
有了通风廊道是让风渗透进来,而不是说以后到处都是风,高温没了,雾霾也没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