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第一家民营画廊曾开在浣纱路永田里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7-07-25 08:40   

“社长”是铜雕大师朱炳仁的父亲朱德源

杭州市一医院的北面,有条小巷叫“永田里”,巷子很短、很窄,快到底的时候右手边有一个民国风的老墙门。

探头进去看,最里面的小楼前挂着一块“墨缘堂”匾额,匾额两侧分别写着“朱德源、一九八五年”。

朱德源,是上世纪末杭州民间有名的书画家,也是百年老字号“朱府铜艺”的第三代传人。如果你留意一下,杭州“九芝斋”的招牌是他写的,灵隐寺、普陀山、蓬莱仙境等地还挂着朱德源书写的牌匾。

朱德源,还有个身份,是铜雕大师朱炳仁的父亲。

昨天,杭州市九三学社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唐诗祝老先生给快报打来电话,呼吁杭州要重视对“墨缘堂”的保护。

“这是改革开放以后,杭州第一家民营画廊”,唐老先生说。

“朱德源老先生是书画圈里名人啊,朱德源书画社开业,当时在杭州文化圈里算是个新闻,以前书画社都是国营的,哪有个人开书画社的?”唐老先生回忆,当时的“墨缘堂”是一幢上百年的“小巧玲珑”的老房子,有天井,上下两层,全都是木结构,巷子口还有一条长廊,两侧做起了橱窗,是朱老先生挂上去的名家字画。

唐老先生说,朱德源人缘好、和气,当时美院的一些老教授经常去光顾,自己跟朱炳仁年纪相差没几岁,又爱好书画,所以也会去坐坐,大家喝喝茶、交流交流。

“你走进去的小巷围墙,我父亲上世纪80年代一开始是做报刊栏的,自费掏钱挂报纸给大家看,天天有居民抬头等着。”昨天,快报也联系上了铜雕大师朱炳仁。回忆起小时光,朱炳仁很有感情,“后来书画社开了就挂书画,有我父亲自己的,也有其他艺术家的,那里成了市民雅俗共赏的文化长廊。”

“朱府铜艺”名声响于杭州,但却起源于绍兴。

清同治末年,出身书香门第的朱雨相和三弟——后来名噪江南的书法才子朱庆润,在绍兴石灰桥畔挂出了“朱府义大铜铺”的牌匾。此后,朱家慢慢做出了“朱府铜艺”的金字招牌。

解放初期,铜材料短缺,铜雕生意做不下去了,朱德源就带着一家老小到了杭州,改做丝绸生意,在永田里买下了五六百平方米的住所。

“有一个院子,原来里面还有古井、大树,前后有三进,”朱炳仁从7岁到杭州,一直到自己外出求学都住在小楼里。

他记得很清楚,“朱德源书画社”的招牌是父亲在退休后挂出来的,时间是1983年3月1日。而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朱府铜艺”杭州铜雕的第一榔头,正是朱德源带着他在这屋子的小天井开始的,一榔头一榔头打出了杭州一块金字招牌。

“墨缘堂”开出来后,名声日隆。旁边医院的一些病人家属想写感谢信给医院,都会过来拜托朱老先生帮忙。

全国各地都有来求字的。据说全国约有2000多家商家、机构的招牌、牌匾出自朱德源之手。

后来,“朱德源书画社”的招牌换成了“西湖字苑”,一直到老先生过世。

关于“墨缘堂”的未来,昨天朱炳仁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有很多历史记忆。最近杭州都在做危旧房改造,“那个老房子以后也可能被翻新,希望修的话,就要修旧如旧,更希望能把‘墨缘堂’作为一种杭州的文化记忆保留下来。”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周丹红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杭州市一医院的北面,有条小巷叫“永田里”,巷子很短、很窄,快到底的时候右手边有一个民国风的老墙门。 探头进去看,最里面的小楼前挂着一块“墨缘堂”匾额,匾额两侧分别写着“朱德源、一九八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