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举手投足,遵从国际礼仪规范了吗?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7-07-20 07:21   

G20峰会之后,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杭州。杭州也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底气,迈向世界名城之林。国际化的都市,市民也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得体的举止。杭州百姓对国际通行的文明礼仪了解多少?做得又如何?我们邀请国际礼仪方面的专家设计了一份问卷,通过城事通APP和本报记者的线下问卷调查,对近百位市民开展调查。

听音乐会迟到,能抓紧摸黑进场吗?

八成受访者答对了!

守时、遵守秩序、注重隐私等,这些素质是国际礼仪的基础部分。因此,我们给出5个选项,来测试市民对这些文明素质的认识。

78.1%的受访者都意识到“参加音乐会迟到,抓紧摸黑进场”不符合国际礼仪规范。但仍有21.9%的受访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行为是不礼貌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礼仪学副教授赵蓉说,迟到的人在进场找座位的过程中会对其他观众造成影响,打扰别人欣赏音乐,这不礼貌。迟到者应在音乐会中场休息的时候入场。

在电影院工作的王女士说,通常听音乐会,大家比较守时,但是看电影还是会有些迟到的人。摸黑进影院对他人也有打扰。希望大家观影、看演出或听音乐会都尽量守时。

当看见有人穿睡衣逛商场,你会怎么做?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这样不对,但仅有20%的人选择上前提醒。中国计量大学兼职礼仪教授、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副教授陈清清说,在公共场所中袒胸露背、光膀子或赤脚,或者违反最基本的国际着装通行原则——TPO原则(即穿衣应与时间time、地点place、场合occasion相匹配),这绝非是国际化都市人的穿衣之道,“各个场合都有相应合适的着装,在欧美如果穿着随意地出席音乐会,就很有可能被谢绝入内。穿着睡衣、睡裤进入超市商城就是一种不文明行为,我们不妨联系超市、商场的管理人员,请他们出面劝阻。”陈清清说。

对他人的服务常说“谢谢”吗?

逾四成的受访者能做到

坐网约车、到饭店吃饭或在商店买东西,即使是享受付费服务,你习惯把“谢谢”“请”“麻烦你”挂嘴边吗?陈清清说,虽然说“顾客是上帝”,但在社交礼仪中,也要注意人与人之间以礼相待。无论对方是出租车司机还是售货员,都应收获一份尊重,这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在这次调查中,46.9%的受访者有这个习惯,但还有约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没有习惯将“谢谢”“请帮助”等礼貌用语挂在嘴边。

从事财务工作的陈女士说,自己并不是不尊重服务员、检票员、的哥等,只是有时办事匆忙或带着大包小包,忘记说了。现在看来,时常表达感谢也是有修养的表现。

昨天中午,遇到带儿子从游泳池出来的李先生。他说,刚才还教育儿子要对泳池的教练说“谢谢”后再出门。和儿子在一起,经常教孩子得到帮助或接受服务要说“谢谢”,自己也经常以身作则。

对于“女士优先”,受访者观念比较统一。而且84.4%的受访者也知道,公交车上让座应该一视同仁,女士也应有让座意识。

我们的行为怎么才有国际范?

八成受访者表示很想学

问卷调查中,绝大部分市民都表示既然杭州要建世界名城,那每个人都该好好注意平时的言行,努力有国际范儿,起码不给杭州丢脸。八成受访者认为,有学习国际礼仪规范的必要。做国际贸易的汪先生说,杭州现在越来越国际化,自己也经常和外国人打交道,感觉很有学习国际社交礼仪的需要。如果有这方面的专门授课渠道就好了。

一位在银行工作的受访者周扬在填写完问卷后感慨地说:“问卷都是一些细节问题,比如看音乐会迟到该怎么做、吃饭的时候让女士先入座,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细节,其实是组成了一座城市的文明气质。如果每个人都能在细节上做到文明有礼,才真正彰显了国际化城市的面貌。”

礼仪专家谈国际范儿:礼仪的核心是尊重和考虑他人感受

在中国计量大学兼职教授陈清清看来,杭州人在文明礼仪的各方面都表现得不错,最突出的就是我们的金名片——斑马线前礼让行人。这一点甚至做得比北京、上海等城市都要好。

“我自己也开车,已经养成了习惯,在我身边无论是私家车还是公交车,都能够做到自觉礼让,在这一点上必须给杭州人点个赞。”陈清清还认为,礼仪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他人感到舒适,这一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赵蓉也表示了认同。“其实无论是西方礼仪,还是我们自己的传统礼仪,它们都有一个共通的核心,那就是对他人的尊重。”

杭州公交车上的让座宣传语是“请给有需要的乘客让(留)个座”,赵蓉认为这个标语就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一种尊重。“有的人就算身为老弱病残孕,当他不想要被人照顾的时候,也能给予尊重,而不是刻意将自己认为的关心强加于人,这就是一种文明;而有的年轻人如果明显身体不适、生病或极度疲惫时,也应给予关怀、让座。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觉得可以改成‘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更符合现代的、国际的礼仪规范。”

在赵蓉看来,尊重也意味着多考虑他人的感受。“比如很多长辈过于关心年轻人的婚恋情况,不仅侵犯了年轻人的隐私,也干涉了年轻人的生活,造成他们反感。再如当两个杭州人聊天的时候可以说杭州话,当一个不会说杭州话的新杭州人加入,最好能改为说普通话,这样就考虑了他人感受,也是杭州本地人一种包容性的体现。”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毛雨佳 实习生 沈雨 孙敏慧 制图 叶丛  编辑:汪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