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11月杭州启动城中村改造工作以来,关于拆迁的数据一直在更新,这些数据记录了过去6个多月里,这座城市发生的变化。来自杭州市城中村改造攻坚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城改办)的消息,截至7月14日,全市全年计划征迁34468户,已完成丈量37717户(109%)、签约28248户(82%)、腾空23917户(69%)、拆除18462户(54%)。
数据的背后,是杭州的城市记忆被唤醒的过程。很多人在问,这样势如破竹的拆迁,那些弄堂里的故事,会不会消失?那些童年的回忆,会不会随着城市建设被抹去?
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地见证城市“成长”的过程,昨天起,市城改办联合市建委正式启动“城中村改造,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活动,第一站走进最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上城区,一起去看皇城根下那些散发着岁月痕迹的老建筑,如何通过城中村改造,焕发新生。
望江新城 海潮寺的钟声有望再次敲响
望江新城,上城区目前最值得期待的区域。说是新城,其实也有着十足的底蕴。这里曾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海潮寺,朝阳轮胎的生产厂家杭州橡胶厂也曾在这里。老底子杭州人口中负责“菜担儿”的望江门,一直散发着杭州城里最旺盛的烟火气。
今年,这片老城要开始全面“复苏”。根据设计思路,望江新城未来将形成“两轴两区两带”的城市格局,“两轴”就是婺江路空间拓展轴、金融湾空间拓展轴;“两区”就是海潮寺休闲文化街区和城站交通枢纽区;“两带”就是贴沙河绿化景观带、新开河绿化景观带。
最重要的是,在这场更新中,上城区还将复建海潮寺。这座曾经香火鼎盛的古刹,有望在望江地区再次敲响钟声。
海潮寺的历史要追溯到明代,当年这里也曾盛极一时,后来由于屡次遭受战火,繁盛的海潮寺只剩下一座天王殿。如今,天王殿伴着几口古井和几株古树,静静地述说着老杭州的记忆。
现在,海潮寺迎来“复苏”的好时机。望江新城联合党委书记、望海潮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朱波介绍,将来,海潮寺一带将打造成海潮寺文化街区。街区规划总面积约8.5公顷,地上总建筑量19万平方米,其中海潮寺1.4万平方米。建成后,海潮寺将不仅仅履行其作为寺庙的传统功能,还将成为重要的禅、佛文化交流场所和新的游览胜地。
十三湾巷 “搬走了也要常回家看看”
去十三湾巷,你一定得仔细一点,因为一不小心,就会错过巷子的入口。这条隐藏在东太平巷里的巷子,是一条二三百米长的深巷里弄,往南走几步,就是热闹的河坊街和高银街。跟后者的熙熙攘攘不同,十三湾巷显得冷清许多。巷子右边是新的居民小区,左边都是木结构的老房子。在百年前,民国时期著名银行家,雅号“金半城”的金润泉,就住在这条巷子的大院里。不过留到现在,“金家大院”也只剩下了一个石碑。
走在巷子里,穿堂风一过,即便是昨天这样的盛夏,也显得透气和舒服。巷子里的居民都是老相识了,白天躲在屋檐下的阴凉处,摇着蒲扇聊着家常,只有石灰外墙上的那个“拆”字,预示这里即将发生变化。
是的,冷清了这么多年,今年,这个巷子终于要迎来新生。
根据清波街道罗主任介绍,借着上城区城中村改造的机会,从十三湾巷以东一直到惠民路1号,都被纳入征迁范围,将来这里将打造一个很值得期待的民生工程,工程目前仍处于规划阶段。
1960年就搬到十三湾巷21号的黄家骅老人,已经在这里住了57年。今年88岁的他,和老伴两个人挤在一间木结构的老房子里。50多年里,他看着那些满地乱跑的小孩子,成了爷爷奶奶,又看着十三湾巷边上盖起了一层层小楼。
其实,除了每次下暴雨的季节有点漏雨、因为电力不够房子无法安装空调,黄老还是很享受目前的生活的。这下,到了真的要搬走的时候,老人家反倒有点舍不得了,“听说我们要搬走了,以前这里的住户前几天都来看了我,住得久了有感情,要常回家看看。”尽管不舍得,但是一想到搬迁之后的幸福生活,88岁的老人眼里也有了光,“拆迁总是好的,我们年纪大了,有个好的环境也很重要。”
十三湾巷21号的故事,到今年也可能就结束了,然而,上城区旧城改造的新画卷才刚刚开始。
破旧的十三湾巷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