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坚
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
“只要创造出关于动物和人的智能,都可以叫做人工智能。”这是王坚对人工智能的理解。
在他看来,人工智能的使命是关心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去做人完成不了的工作,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并不用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我们的工作。
他心中最好的人工智能是,让所有机器智能。“把供暖做得智能一点,让空气改善,让做空气净化器的人没事可做了,这个世界就完美了。”
刘若鹏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
光启研究院是一家民办非企业新型科研机构,2010年,刘若鹏出任院长时,才26岁。
因为看到了机器人领域巨大的机会,光启今年会有重大的战略调整。“未来会推出针对消费者的智能机器人,利用超材料智能装备使人工智能真正实用化。”
刘若鹏认为,人工智能领域要面对最终用户使用的场景,因此,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是在垂直领域的纵深。“谁的人工智能可以在非常窄的纵深领域充分发展,谁就会变成这一轮人工智能变革的领跑者。”
郭继军
IBM 大中华区副总裁
作为全球最大的传统IT企业之一,IBM很早就开始了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工作。2007年,IBM就开发出来了人工智能系统——沃森机器人,可提供人类语言理解和回答。你向它输入关键的临床信息,只要10秒钟,它就能给你一个解决方案。
郭继军的观点是,人类和计算机在认知计算、在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中,不应该是互相竞争,而应该是相互配合的过程。因此,人工智能的方向也包括,如何通过借鉴应用,使得用户和企业能快速地利用别人的先进技术,进而来实现在各自的商业领域中有所飞跃,产生实际的商业价值。
李立军
慈星股份执行董事、慈星机器人董事长
慈星原来是做纺织行业自动化的,2013年,他们把产业链延伸到了机器人领域,2014年,开始布局人工智能产业。
李立军对人工智能持乐观态度,“可能10年以后,我们的生活会离不开人工智能。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出去旅游,人类对人工智能都会有一定的依赖性,但这不能说是颠覆,应该说是和日常生活的高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