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传奇冯根生:做事一定要认认真真 做人一定要规规矩矩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7-07-05 07:36   
2002年,冯根生与鲁冠球、宗庆后首获杭州市政府重奖,各获300万元奖金。 本报资料照片 记者 傅拥军 摄

2002年,冯根生与鲁冠球、宗庆后首获杭州市政府重奖,各获300万元奖金。 本报资料照片 记者 傅拥军 摄

昨天凌晨,一代国药工匠,胡庆余堂传人、著名浙商冯根生逝世。

下午2点10分,杭州胡庆余堂国药号官方微信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杭州市第六届人大常委、杭州市第七届政协常委、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原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总裁、杭州胡庆余堂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根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二〇一七年七月四日凌晨四时十六分在杭州逝世,享年八十三岁。

冯根生同志是中国企业改革的风云人物,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实践者。他几乎囊括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所有的荣誉……

作为杭州人,他又与这座城市丝丝缕缕地相牵相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胡庆余堂古建筑守护者;杭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由他发起创建;中华老字号、浙江老字号协会由他发起;扶贫“春风行动”他是带头发起者之一。他是慈善家,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界的唯一传承人。

冯根生的办公室

冯根生在集团公司的办公室 记者 张超 摄

冯根生在集团公司的办公室 记者 张超 摄

下午2点半,西溪路,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和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就隔了一道围墙。

在集团公司二楼,楼梯左手边第二间办公室,就是冯老的办公室。一位老员工说,冯老最早都在一墙之隔的正大青春宝里办公,因为那边是生产工厂。

因为这些年身体不好,冯老的办公室已经空了一段时间,办公室是个套间,里面十多个平方是办公室,外面是会客厅。

办公室里的桌子上摆着一只巨大的玳瑁塑像,椅子背后是一块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敬贺的匾额,地上也放着一块由上海重型装备制造行业协会、上海长三角非织造材料工业协会、上海铝业行业协会赠送的匾额,祝贺冯老从事中药业六十周年。

这一年,应该是2008年。

除了工作认真,他很细心很善良

青春宝集团的发布会也在二楼,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杭州胡庆余堂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刘俊的办公室。刘俊在办公室会客厅作了简短发言:

“冯根生董事长生病已久,有三四年时间,主要是帕金森综合征,因为病情比较重,一直在长期住院,因为多器官衰竭,今天凌晨四点多走了。这件事对我们公司,甚至对杭州企业界、医药行业来说,是个很大的损失。他是我们浙商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个很知名的改革家。今天也借这个机会,向大家对冯根生董事长的关心表示感谢。”

刘俊跟冯老差24岁,已经在青春宝干了37年。“我们都是属狗、差两轮,我进厂的时候他已经快50岁了,当时我是工人,工厂不大,几百号人,那时候经常在车间碰到他。后来我调到科室里面,慢慢接触就多起来了,后来做了中层干部、他的助手,就经常在一起共事了。他这一辈子也没离开过这个企业。”

刘俊说,冯老工作很认真,几乎每天都是管理人员中第一个上班的,开始的时候条件比较差,还没有接送车,后来有了接送车,但冯老从来不让司机等他,每次司机去接他,他很早就在窗口看着,看到车远远地来了,就早早下楼等着。

“一般他都是提前一个小时到办公室。等到员工下班之后,我们这些管理层只要还在单位的,都喜欢到他办公室碰个头,聊聊天,几十年如一日。”

在30多年的潜移默化中,除了工作认真,让刘俊看到更多的是冯老的细心和善良。

“他平时经常会在厂里转,看到地上有纸屑、塑料袋,自己捡起来。作为一个厂长,他没有要求下面的去干这些事,但这就是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比如他出差的时候,会买些东西,比如小配件、小门锁,过段时间,我们就会在单位某个办公室里看到这些东西装上了、修补好了,他很注意这些细节。”

宗庆后委托工作人员

昨天送来花圈

刘俊说,目前公司已成立治丧小组,专门负责冯老的身后事。7月7日上午9点半,在杭州殡仪馆举行告别会,这几天,在殡仪馆也会有吊唁仪式。

下午3点,杭州殡仪馆守灵中心新厅,冯老的灵堂。厅外支起了遮阳棚,是送花圈的登记处,两位穿着“正大青春宝”字样短袖的工作人员负责登记,登记表已经密密麻麻写了好几张。

灵堂庄严肃穆,摆满鲜花,正中央放着冯老生前的一张生活照。

昨天来吊唁的大多是冯老的亲属和朋友,一位老大哥穿着笔挺的白衬衣,表情凝重,跟一位男家属先握了握手,没有多说话,在登记表上写上名字,径直走到灵堂,放下背着的单肩包,在灵柩前三鞠躬……

过了一会儿,一位穿黑色裙装的女士走来,身后跟着两个小伙子,小伙子抬着一个花圈,上面写着:“冯根生同志安息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宗庆后敬挽”。

黑色裙装的女士是娃哈哈集团的代表,几位家属走出去迎接,黑色裙装的女士还没走到跟前就伸出手准备跟家属握手了,待几个人面对面站定,她说,“宗总今天早上知道这个消息,因为我们有个重要的会议他来不了,所以他再三嘱咐我们要来表达一下心意……”

三年学徒

冯根生一生传奇。

1949年1月19日,小学毕业才4天的冯根生进入胡庆余堂做学徒,成为关门弟子,那年他14岁。

解放前的胡庆余堂一年只收一个学徒,杭州解放后,胡庆余堂传统收徒制取消,因此冯根生成了“江南药王”最后一个传人。他60多年的中药生涯也由此开启。

在胡庆余堂的最初三年里,学徒冯根生一天干16个小时,天天如此,“什么苦累都不怕了”。

学徒后站了两年柜台、煎了两年药,煎药时每天煎300帖,十几万帖中药从他手下流过。

2002年9月《杭州日报》“倾听”版,刊登了由冯根生口述、戎国彭整理的《学徒》,冯根生这样讲起当学徒的经历:

1949年1月19号,这日子我一辈子不会忘记的,一家老小一个老早全都爬起,母亲特意给我烧了碗平常根本吃不着的鸡蛋面。要走了,我套上长衫,这是我平生头一次穿长衫,心里头一阵发紧———我是大人了。那长衫又长又大,穿在身上好比苍蝇套豆壳,母亲考虑到我还要长身体,留出了不少尺寸。

从屋里到胡庆余堂不过三四百米路,我跟母亲搀着七十九岁的祖母,一边说一边走,走了总有二十分钟。祖母叫我要撑牢,要争气,不要怕吃苦,不好做回汤豆腐干的。

到了那堵高墙下面,到了胡庆余堂店门口,祖母反反复复关照:做事一定要认认真真,做人一定要规规矩矩。

哦,这句话含意太深了,我已经用了五十四年,现在还受用不尽。

……

解放了,废除童工制学徒制,不好再招学徒了,所以我成了关门徒弟,扫帚抹布没人接,实饼饼做了三年。解放初期还是老板管的,公私合营工方代表成立工会,是一九五六年的事情。所以说我这个学徒,比一般的学徒还要苦。

……

青春宝抗衰老片面世

1956年“公私合营”后,胡庆余堂改为胡庆余堂制药厂。1972年,制药厂一分为二,原厂部改称为杭州中药一厂。而位于杭州城西桃源岭下的郊外生产车间,则升格成为杭州第二中药厂(青春宝集团前身),冯根生出任厂长。

这个厂是胡庆余堂的驴皮车间,远离城区,冯根生骑着除了铃儿不会响、其他都会响的28寸永久牌自行车开始创业。

说是第二中药厂,只是一座破庙,边上都是坟地。第二中药厂的总资产是36万元,净资产是18万元,没有一分钱现金,他甚至还向政府借了5000元给工人发工资。

但这不妨碍他对第二中药厂的改革。他对中药生产技术进行改造,包括原液取自动化、包装机械化、药液输送管道化等,中药生产步入大工业生产之列,厂房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造,实现了工厂园林化。

1978年,青春宝抗衰老片面世,上市之前已经通过了药理检验,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获得生产批文。冯根生怕错过药品推出最佳时间,决定先投产,他的这个决定最终救了产品、救了企业。

1982年,“青春宝”开始做起了电视广告,成为第一个投入大手笔广告的保健品,也是第一个采用片剂型的保健品。

1984年,冯根生率先在全国试行干部聘任制,全厂员工实行劳动合同制,要知道当时在全国都还没有实施厂长负责制。

历尽沧桑之后,冯根生曾经说过,“我从不灰心,因为我太爱中药了,我们家祖孙三代都是胡庆余堂出身,国药不兴,我人生不畅。九十年代初一个外国老板出几百万美元的年薪叫我去搞中药,我拒绝了,因为那是出卖祖宗的。”

兼并胡庆余堂

1992年,因第二中药厂被取消了自营进出口权,冯根生决定与外商合资。他在第二中药厂之上创建中国青春宝集团公司,将集团所属第二中药厂与泰国正大集团合资成立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这样,参与合资的是第二中药厂,而非集团公司,合资后,作为国有企业的母公司,仍然具有品牌、秘方的所有权,确保了中方资产所带来的利润仍可以归拢到国家手中。

当年,青春宝和正大还曾达成一个协定—— “冯根生可以干到他干不动、不想干为止”。

由百年胡庆余堂转化而成的杭州中药一厂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逐渐变得举步蹒跚。到1996年,因经营不善,已经濒临破产。

兼并一厂并非没有风险,但冯根生没有犹豫就出手了。这个举动被人称作为“儿子吃了老子”,其实这是“儿子救了老子”。成为这个“江南药王”百年老店的新掌门人后,他让奄奄一息的胡庆余堂起死回生,重新擦亮了牌子,从亏损大户扭转成纳税大户。兼并后短短5个月,胡庆余堂就止住了多年的下滑势头,第二年便开始扭亏为盈,销售回笼资金达1亿元,创利税1100多万元。

杭州市政府

重奖企业界“三巨头”

2002年7月,杭州市政府抛出轰动社会的“重磅新闻”。冯根生、宗庆后、鲁冠球三位杭州企业界公认的“巨头”,每人获得了一张300万元的巨额支票。当时这是杭州改革开放23年来,市政府授予企业家的最高荣誉和最重奖励。

同年9月,冯根生在上海浦东发表激情演讲。在以“把握机遇、创新机制”为主题的演讲中,冯根生从三年学徒生活,四次机制创新、一个兼并典范三个方面,展现了他为国企改革拼搏不息的人生经历。

冯根生认为,捕捉把握机遇的能力与勇气,是创新机制赖以建立的两大支点。对企业经营者来说,有50%把握的事就可以去做,有70%把握的事就要抢着去做,等到事情有了100%的把握再去做就太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从实践中来的。如果因为没有理论支持而畏缩不前,就会永远丧失机遇。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张超  编辑:余彦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