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交车出租车到私家车,杭州这张“金名片”从习惯到自然——
如果你曾经在杭州的斑马线前停留过,你会发现,当你站上斑马线的那一刻,车辆都会像按下了暂停键一般,为你让行。
2016年3月1日,《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浙江省首次将斑马线上礼让行人等文明行为规范列入地方性法规,使“礼让行人”从文明倡导升格为地方法规。与此同时,杭州的斑马线,不仅成了这座城市的金名片,同样为全国各个城市的交通治理提供了“文明样本”。
一条斑马线,折射的是一座城市的温暖和文明。
事实上,如此细节还有很多。“带一本书来,换一本书去”,散落在杭城各个角落的漂流书亭,是这座城的书卷气;流浪汉安静地坐在宽敞明亮的图书馆看书,是这座城的大气和包容;西湖边跳跃玩耍和游客亲昵的小松鼠,是这座城的闲适和亲近……
有时候,一个细节就能打动你。爱上一座城,其实很简单。
斑马线前车辆齐刷刷停下
外地游客惊呆了
工作日下午两点,地处杭州市中心的建国北路上车辆来来往往。
钱报记者在建国北路上,位于体育场路口和凤起路口之间的一处斑马线前观察发现,虽然这里并没有设置红绿灯,但是只要斑马线上有行人经过,哪怕行人只是刚刚站到斑马线前,车道上行驶的车辆就会远远地开始减速,然后在斑马线前缓缓停下,让行人优先通过。
有时候,斑马线上只有一两个行人,车辆停下来后,他们还有些犹豫不决,司机就会笑着在车里打手势,示意行人通过,遇到斑马线上横穿马路的行人比较多时,北向南方向的三个车道会陆续排起一个小长队,车辆可能需要停下来等待一分多钟才能继续通行,尽管如此,没有任何一辆车辆因此感到不耐烦,按喇叭催促。
钱报记者细数了一下,短短半个小时的时间里,车辆停下来礼让行人的次数一共有50多次,除了公交车和出租车以外,很多的社会车辆,在斑马线前都会主动停下来让行。
这样的场景,并不仅仅只在这条斑马线前,可以说,在杭州马路上的每一条斑马线前,每天都在不间断上演这样的“文明礼让”。
张叔叔是一位“老杭州”,他告诉钱报记者,今年快80岁了,过去,家人最担心的就是他独自外出过马路,就怕年纪大行动不便,被车子擦着碰着,不过,这些年来,这样的担心,家人已经越来越少。“我出门每次要过马路,人刚站到路边,车辆就已经齐刷刷在斑马线前面停下来了,那一刻,心里真是暖暖的。”
金小姐是一位外地游客,第一次来杭州的她,感觉又惊又喜。
“我真的惊呆了,好多次一站到斑马线前,所有的车辆都约好了一样停下来,给我让行,让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只能加快脚步,快点通过,总不能让车辆等太久。”金小姐有点兴奋地说,“我去过国内很多城市,而这种体验,是第一次。”
礼让率不断提高
让“习惯成为自然”
对于很多司机来说,这些年来,斑马线前礼让行人,也已经渐渐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射。
“刚开始推行礼让行人那几年,确实有一段时间不太适应,在没有红绿灯的斑马线前,不会特别去留意有没有行人准备过马路,只要前方没车,一晃就开过去了。”车主吴先生说,现在只要远远地看到斑马线,很自然地就会看看两边有没有行人,“只要有人准备过马路,哪怕只有一个人,我也会把车停下来,让行人先过。”
好风尚就是一点点培养起来的,这些年来,对于杭州的交警部门来说,也是一直在引导着车主养成礼让的“好习惯”,也是亲眼见证着车主们的“习惯成为自然”。
西湖交警大队副大队长蒋定军说,交警在巡查中,如果发现有车辆没有主动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就会给车主们“上上课”,“我们会让车主把车停下来,然后自己到斑马线前去体验一下,在过马路时,看看别的车辆给你让行和不给你让行时,你的体验是怎样的,这样车主有切身的体会后,下一次就会记住了。”
蒋定军说,杭州本地的车辆,大部分在文明礼让方面,都做得挺不错,相对来说,一些外地号牌的车辆,可能因为不太熟悉相关规定,加上对路况不熟悉,所以有时候会有一些“冒失”。
“这些年来,明显感觉到,礼让率越来越高,不礼让的车辆越来越少。”蒋定军说,从安装在斑马线路口的固定抓拍仪反映的数据,就可以看到明显的变化。“比如,在曙光路上的一条斑马线,几年前,每天的抓拍记录平均有100多条,而现在,同样的一条斑马线前,每天的抓拍记录只有十来条,甚至个位数。”
就这样,这些年来,杭州的礼让斑马线,从公交车率先起步,到出租车加入到“礼让大军”,再到社会车辆的全面参与,逐渐成为杭州一张闪亮的“金名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