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这可能是杭州城里 最苦最累最脏的工种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7-06-08 07:20   

通道高1.1米 每天弯腰9小时挖淤泥

快报记者跟随其中一位 记录浣纱渠清淤的点滴

下沙蛙人

下沙蛙人

因为高度限制,在里面挖淤泥的工人,必须一直弯着腰,无法直立。

因为高度限制,在里面挖淤泥的工人,必须一直弯着腰,无法直立。记者 严嘉俊 摄

昨天一早6点半,一身橙色制服的老王深吸一口气,打开浣纱路机非绿化带上一个不起眼的黄色小屋,换上雨鞋和连体雨服,戴上头灯,沿着十几个台阶往下走,走进一天的工作场地——浣纱渠,迎接他的是黑漆漆的环境和同样黑漆漆的渠底淤泥。

老王名叫王成运,山西人,今年54岁,到杭州已经有3年时间了,他是上城市政所的工人,最近的工作内容就是跟同事一起为浣纱渠清淤。

穿着连体雨服,又成天在水里清淤,这段时间,大家都叫老王——“蛙人”。

老王说,市政工人算是杭州城里比较苦的工种了,这一行当几乎没有几个年轻人,不过最难干的就是穿着蛙人服在浣纱渠清淤了。他们或许不如职业蛙人那么专业,但水下作业的辛苦和危险程度都不输于职业“选手”。

2016年度,杭州捧回了浙江治水圈里的大奖“大禹鼎”, 不过,荣誉只代表过去,杭州治水任务任重道远。

年底前,杭州要剿灭全市1256个劣Ⅴ类水体(包括河道、沟渠、池塘等)。

为了让我们居住的这座城市水更清、景更美,杭州有不少“蛙人”战斗在治水第一线,老王是其中一个,昨天,记者跟随他,记录了“蛙人”工作的一个片段。

一天弯腰9小时挖淤泥

你90度弯腰能弯多久?老王和他的同事,要在封闭昏暗的浣纱渠,每天保持弯腰姿势工作9小时。

这跟浣纱渠特殊构造有关。

老杭州应该都知道,浣纱渠曾经是一条明河,从西湖一路往北,连到运河。

1970年杭州启动浣纱河地道工程,把浣纱河变成了暗渠,深藏在地下,渠道上建了防空通道,再上面“变成”了浣纱路以及建筑。

浣纱渠设计很合理——为了防止特大暴雨时期,下层的浣纱渠雨水流量超过设计标准,防空通道底板每40米左右就有一个窨井口,可以让下层的雨水自动流进上层的防空洞,增加浣纱渠行洪能力。

防空通道高度为2米,而下层暗渠仅1.1米高,成人一般无法站立通行。

渠道藏在了地下,沟通西湖跟运河的排水功能依旧还在,每三年杭州就要对浣纱渠进行清淤,防止管道堵塞。

老王跟同事从6月5日开始到月底要干的就是这份活。

“只能弯腰挖泥,才1.1米高啊。”老王说,其他河道清淤找个挖泥船就行了,浣纱渠清淤必须是全人工,因为渠窨井口只有1米长、50厘米宽,一般器械工具都送不下去,两个大男人面对面站在井口,就没有任何空隙了。

老王跟同事三人一组,以一个窨井口为作业面,一个人负责弯腰用铲子铲淤泥,另外一个负责站在井口撑口袋接淤泥,还有一个站在上层的井口把淤泥拎到渠道口。

这个工作每天从早上6点半开始到下午5点结束,中间休息1个半小时。

昨天9点多,天还不算热,我也下到黑漆漆的浣纱渠里面,灯光下,老王已经满脸汗珠。

他抹抹汗、指指湿到大腿的裤子说,好在浣纱渠里流的大多是雨水,还有一部分是西湖水,水质还算干净,就是淤泥有臭味,“回家洗个澡就没味道了,没事。”

弯腰干9小时吃得消吗?老王笑笑说,吃不消也没办法,他们大概每过30分钟会从窨井口爬上来休息一下,再继续作业。

在密封的浣纱渠清淤

还要防暴雨来袭

浣纱渠在2014年、2015年都进行过清淤,当时的淤泥最深处达到八九十厘米厚,今年从这两天施工情况来看约40厘米厚,比以前情况要好得多。

老王跟同事们要先把沿线50多个窨井口周边的淤泥先清理干净。

浣纱渠上城段被一分为二成两条相对独立的分水渠,等老王们清理完其中一条水渠窨井口周边淤泥后,工人们用沙包把两个窨井口之间的河段围起来,将围合区内的水抽取到隔壁水渠,这样围合区内的淤泥就可以用铲子铲干净。

“主汛期马上要来了,月底前淤泥必须全部清理干净。”上城区市政所排水科工作人员说,其实工期很紧了,因为一旦下暴雨,老王就不能下渠道干活了,以免渠道内水位忽然升高有危险。

所以,他们专门设了个人看天气,一旦下雨,赶紧通知埋头干活的老王他们撤退。

老王清淤的另外一个风险是浣纱渠密闭环境本身。

因为浣纱渠以及防空通道平常是锁起来的,清淤项目也要两三年实施一次,内部空气不流通并且闷热潮湿,还没有照明设施,一般人在里面呆个把小时就会觉得不舒服。

浣纱渠清淤现场施工负责人张汉友说,工人进场清淤是6月5日,实际上准备工作从5月20多号就开始了,首先要铺照明设施,其次要用大吹风机通风,确保渠道内空气流通,还要确保每个窨井盖牢固,免得工人不慎掉落,“还要打扫卫生,你看防空通道上面这么多垃圾袋,都是因为下暴雨的时候雨水从下往上溢流到防空洞里,把垃圾也带上来了,三年没下来了,总是堆积了不少垃圾。”

下沙还有位擅长找污染源的“蛙人”

这位蛙人叫周卫东,比老王专业,今年49岁,老家江苏,原来是一位泥水工,2003年来到杭州,干起了市政管道养护工作。

2014年年底,他跑了趟大连,考出了潜水作业资格证,变身“蛙人”。“河道的有些排水口,光站在岸上是看不到有没有淤泥堆积的,一定要靠人潜到水下去摸排才行。”

前天,有人发现3号大街的一个管网排水处有污水排出,老周在排水口沿线排查了几十次,还是没找到是哪里来的污水,前后花掉了半个月时间。“我们把路面上的窨井盖打开检查过,都没问题的。后来我下到管道里,才发现是两个窨井之间的一段管道破了,污水才漏了出来。”

老周现在的工作,几乎都在水下进行,疏通管道、排查污染源、封堵排污口、养护管道……久而久之,大家送了他一个“蛙人”的称号。

穿上潜水服,戴上氧气罩,绑上安全绳……老周的这一套“蛙人”装备,整30斤重。夏天气温高,下水道里空气流通又不好,每每下水排查,总能闷出一身汗。

水下作业,绝对是个技术活儿。“潜到2米多深,心跳加快,耳膜发鼓,需要憋气让气体从耳膜里冲出来;潜到6米多深,水压开始增大,身体就要开始二次减压了。”老周最深的潜水记录,是12米,“再深就有危险了”。

去年,老周就遇到了一件危险的事。下沙幸福渠东侧一条支路上的排水口,有乳白色的水流出,直接就进了河里。老周身上套着30斤重的装备下水一一排查,刚进入这条支路和幸福雅苑交叉口的下水道时,“就觉得不好了”。

“里面有1.2米深的淤泥,我刚下到井里,整个人就陷进去了,越挣扎就陷得越深,最后动都动不了了。岸上的小伙伴一看不对劲,赶紧把水枪扔了下来,我拿着水枪把身下的淤泥冲开,才得以脱身。”

老周的团队里,一共有24个人,年纪都比他小,但他打包票,“虽然我年纪最大,但我的身体最好。一般小伙子的肺活量,比不上我。”正常作业情况下,老周可以在水下待上2个小时。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周丹红 林建安 通讯员 陈云 陶青 朱振东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昨天一早6点半,一身橙色制服的老王深吸一口气,打开浣纱路机非绿化带上一个不起眼的黄色小屋,换上雨鞋和连体雨服,戴上头灯,沿着十几个台阶往下走,走进一天的工作场地——浣纱渠,迎接他的是黑漆漆的环境和同样黑漆漆的渠底淤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