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90后”殡葬人群体——热爱生活的年轻“摆渡人”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7-04-05 08:31   

    

杭州半山公墓,鲜花寄托哀思。 汪建春 摄

    清明时节,西湖晴好,行道树已纷纷染上了新绿。

    杭州的西溪路,上班的人流里,多是年轻人。渐往西去,着装时尚亮丽的白领族,纷纷涌进沿线创业园区;过了龙驹坞,行色匆匆的人群中,多了一些全黑着装的姑娘小伙,一到上班地点,便收敛起笑容,神情肃穆。

    他们,正是人们口中的“90后”殡葬人。在浙江,这个群体有上千人,约占全省殡葬行业总人数的十分之一。

    不过二十出头,他们总是青春逼人,但每天的工作,却是经历着不同的生离死别,见的最多是生命如何走向终点,做的最多是让生命更有尊严地告别。

    走近这一群体,记者发现,在这个常常被人忌讳、敬而远之的行业里,这群长辈称为“任性、自我”的“90后”,却生动诠释着年轻一代的责任与担当。他们身上,既有同龄人的爱自由、小叛逆,更有面对生活的从容、职业的进取和理想的执着。

    选择——

    长辈眼中的叛逆

    他们内心的坚守

    90年的方闽男,和他母亲之间,整整“冷战”了半年。

    “给她打电话,她都不接的。”那是2009年下半年,在福建农村长大的方闽男,高中毕业后报考了重庆城市管理学院,就读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对于一辈子务农的母亲而言,儿子的这一选择,不啻是一次彻底的“叛逆”。

    其实,这次选择,和母亲的一句玩笑话不无关系。高考后,方闽男在家中纠结于专业选择,“我妈当时说,要么去做殡葬行业好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方闽男说,“一开始缘于好奇,慢慢了解之后,心里早已没有惧怕,只剩敬畏。”

    戴着黑框眼镜,帽子、口罩遮住了大半张脸,浅蓝色工作服和长筒靴一穿就是一整个昼夜。据说老杭州的习俗,习惯选择农历单日办丧事。在杭州市殡仪馆采访方闽男那天就遇上了,一天里殡葬车不停出入,接收遗体、录入信息、家属沟通……值班的方闽男忙得一刻也停不下来。

    午餐时,方闽男匆匆扒了几口饭。脱下工作服的他,穿着黑色西装,十分精神干练。他也是馆内最年轻的入殓师,谈吐间透着“90后”的活力与自信。他和记者说,今天还不算非常紧张,“最忙的时候,我和同事们一天接收近百名逝者。”“任何一份职业都需要从业者,既然别人能做好,我为什么不行?”凭着这份热爱和敬畏,方闽男一次次给母亲做思想工作,终于缓和了母子关系。

    近20年来,长沙、武汉、重庆、北京等多地职业学校开设殡葬专业。由于专业相对冷门、就业前景不错,加上年轻人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更加包容的态度,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开始踏入这一行当。

    今年24岁的张梦月,是台州市殡仪馆唯一的女入殓师,2014年毕业于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于她而言,入行,源于一次偶然。

    高中毕业时,一位朋友告诉她,当入殓师,送逝者“人生最后一程”,是一件积德行善的好事。“如果没人去做,谁去安慰悲恸的逝者亲人?”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张梦月的心。毕业时,尽管不少同学选择转行,张梦月仍然选择坚守。得知南方有更好的专业技术,她便只身来到浙江。

    “我知道很多人忌讳这个行业,同学们转行的原因,无非是担心朋友不理解,害怕不好找对象。”张梦月说,内心已经认定了这条路,一定会坚持走下去,终究会有大家理解我们的一天。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黄珍珍 实习生 施佳琦  编辑:实习生 孙文莹
返回
杭州的西溪路,上班的人流里,多是年轻人。渐往西去,着装时尚亮丽的白领族,纷纷涌进沿线创业园区;过了龙驹坞,行色匆匆的人群中,多了一些全黑着装的姑娘小伙,一到上班地点,便收敛起笑容,神情肃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