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新枝 书店逢春 消费新需求催生杭城个性化书店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7-04-04 08:34   

    

    “图书+服务” “小而美”书店重体验

    最天使文创书城的出现,创下了杭州民营书店面积最大的纪录;与之相呼应的是,就在那一周,杭州还开出了一家最迷你的书店——“两本书店”,虽地处繁华的武林广场,却低调得实在有点不起眼,它的营业面积甚至只有最天使文创书城的1%。

    店如其名,这家书店永远只卖两本书,每两周更迭一次“主角”。3月中旬开业那天,店中“上演对手戏”的分别是帕蒂·斯密斯《只是孩子》和卡洛·罗韦力《七堂极简物理课》这两本书。开业一周,这两本书各进货40本,卖了仅剩10本左右;书店经营者似乎也不着急,倒是觉得这个开端挺好的。

    虽都具备高颜值的特性,不过这两年杭州民营书店的转型明显出现了大而全、小而美两条极端路线,且两极分化现象特别明显。以多元化路线来支撑不菲的日常开支,是大型书城经营之道;对于那些小而美的小型书店来说,它们吸引读者和消费者的,是选择书籍的慧眼,是店面设计的品位,是那杯颇显诚意的咖啡,亦或是书店刻意营造的神秘感和故事性。

    “两本书店”,显然成就了杭城书店走小而美路线的极致。许多人慕名而去,有的是好奇亦或是欣赏老板选书的眼光;有的是为了观摩店内店外那些彰显个性和态度的硬件设计。还有人“皇帝不急太监急”,莫名担心两周时间里80本书不够卖,专门网购了十几本“同款”匿名寄去……书店虽小,却不乏动人的细节和故事。

    杭州白领李瑾,在被问及最喜欢的书店时,比较推崇两年前引领书店开进购物城风潮的“西西弗”,并认为这是时下中型书店入驻大型购物城,与实体商业结合的典范——店中书籍大都契合都市白领的阅读品位。相对幽暗静谧的阅读空间配上暖光源,使得这里的氛围更像是在自家书房而不是大型图书馆。双休日虽经常一位难求,却没有商场、闹市区的嘈杂感,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挤着挑书、看书也能让心情平静下来。

    而对于许多在其他城市工作的杭州游子来说,家乡最挂怀的书店当属“晓风”。在他们看来,“晓风”的气质与内涵和杭州这座城市最是契合。在北京从事文保工作的公务员张先生,每次回到家乡杭州,都喜欢去体育场路的晓风书屋转转,“挂念着这段时间又进了哪些好书,这种默契特别能留住爱书人的心。”

    “事实上,实体书店转型所遇到的瓶颈,并非图书质量下降、数量减少,而是不能适应新零售时代读者品位的提高。放弃大而全的路径,转向做小而美的个性书店,通过读书会、对话大咖等地推形式,用软装、咖啡茶饮的格调来吸引粉丝,‘图书+服务’是一条出路。”红旗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这样认为。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现在的个性书店更像是一个跨界组合,有的像咖啡馆那样卖着颇受小资喜欢的茶饮,或是把成排的书架摆进了民宿,书在很多场合成了点缀。这些书店的经营者大都不是为了盈利,更懒得大张旗鼓地宣传,顶多朋友圈里晒晒图,一切只为愉悦身心。

    ■ 记者手记

    书店会成为跨界组合吗?

    无论是巨无霸式的书城,还是只有两本书的迷你书屋,几乎眼下所有的实体书店,瓶子里装的酒都不是“书”了,而是“传播优质文化生活方式”。经营者在书店的装修、布置上费尽心思,选书上也顾及了书店氛围与顾客喜好。

    为了买某一本书而去这些书店寻觅,或许不再是阅读者未来逛书店的主要目的了——既然点一下鼠标就能配送到家,又何必烦劳双腿?去这些新兴的实体书店,或许只是为了喝喝咖啡、放慢脚步、愉悦一下身心而已。实体书店所传播的文化生活方式,才是它们打动人心的地方。时至今日,实体书店的经营者当然早已不会固守“书店只是让人买书的场所”这一古板的理念了,最酷的也不过是把WiFi关了以示“清高”。

    不管从盈利还是从人气的角度考虑,实体书店的未来出路应该是——一个合适的社交去处,传播一种有风格、有态度的文化生活理念的地方。理念传播得到位,读者买几本全价图书,未必不是赏心乐事。但这也对书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选择适合自身定位的图书,如何摆放、如何推介,都是需要考虑的事情。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傅静之  编辑:高婷婷
返回
网络时代,飘着墨香的书店与众多实体店一样,遭遇整体行业危机。数不清的读书人、爱书人,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进了网上书店和电子阅读器。那么,眼下最吸引你逛书店的理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