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学习褚橙和电商
让柑橘“春风吹又生”
3月13日,王宏涛在建德市大洋镇鲁塘村农户何卫良家走访,耐心听取其对鲁塘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议。(图片由市城建发展中心提供)
杭州市城市基础建设发展中心工程一处员工 王宏涛
调研点:建德市大洋镇鲁塘村 我的调研点是建德大洋镇鲁塘村。早春3月,原本以为会看见“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的忙碌春耕场景,到了村里,迎接我的却是逐渐荒废的柑橘林,和一脸愁容的老人们。
这里的柑橘曾因甘甜多汁,在建德非常有名。
“不行了,现在卖不出,多种一棵树就多亏一点钱。砍树又舍不得,就干脆让果林荒着。”村子里的柑橘种植户说,过去日子好过的时候,大家只要端坐家中,一拨拨的外地客商会上门收购,从来不愁销路。后来客商越来越少,到如今已鲜有人问津。好几年,只能看着一屋子的柑橘慢慢腐烂,到最后大家索性不种了,村子里大量的山林耕地闲置荒废。
没了柑橘,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看家。
“伢儿管不住,到处乱跑,就怕他们学坏。”留守的老人说,部分孩子,会帮着家里做事照顾老人,可更多的孩子像放缰的野马,不好好读书,到处闯祸。“就算乖孩子,脾气性格也变得沉默寡言,和爸爸妈妈在身边的肯定不一样”。
听了老人们的话,我心情沉重。鲁塘村传统柑橘产业遭遇“滑铁卢”,其实最关键原因是柑橘生产劳动力成本过高,而村民们的营销手段落后,而且柑橘品质更新换代步伐缓慢,一旦市面上有了更便宜更好吃的柑橘,鲁塘村自然被市场淘汰了,这也说明传统粗放型农业已适应不了当前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 几天的走访,村里柑橘农户的心愿很统一——想重回市场,恢复之前的柑橘盛景,靠双手致富。可这个“微心愿”却不好完成。
大家一起,商讨出以下方案:
建立农资专业合作社,借鉴“褚橙”模式,通过培训教育和技术创新,加快品种改良步伐,并将农户“化零为整”,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
引进专业化、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建立基地,对柑橘进行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同时可带动加工销售、运输物流、生态旅游等多行业发展,吸纳村里劳动力就业;
要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建立柑橘电商基地,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及媒体,扩大柑橘营销范围,利用“互联网+”效应解决果农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我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鲁塘村传统柑橘产业肯定能“春风吹又生”,既能实现“绿水青山”的生态目标,又能兼顾“就近就业”的民生要求,还能照顾“增收创收”的群众利益,实现一举多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