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了原来的独栋小屋,住进了统一新建的高层 新的善贤人家里,还是原来家的味道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7-02-17 04:23   

陈民心所在的健身队正在排演节目。

2月16日下午,善贤社区的工作人员李雯娟,又数了一遍办公桌边上要送走的有机蔬菜,“22袋,没错。”

李雯娟负责把这些蔬菜按需送给社区里70岁以上的老人,这项工作她已经做了一年多。蔬菜不是买的,产自善贤社区的“开心农场”,农场的养护人也是社区里的人。

像这样诚意满满的活动,在善贤社区里还有不少,这个2014年12月交付的回迁小区,经过城中村改造,已经完全看不出当年破旧的模样。只有当年的善贤坝,还在提醒着891名常住居民,曾经的家在哪个方向。

老房子拆了,变成了7栋20多层的高楼,没有让一户居民感到“水土不服”,100%的归属感,100%的安全感,让新的善贤人家里,还是原来熟悉的味道。

老有所养 94岁老太的日子是甜的

94岁的姚小凤正在清洗社区送过来的蔬菜。

2月16日下午4点,李雯娟提着最后几袋新鲜青菜,敲响了姚老太太的家门。姚老太太打开门看到李雯娟提着蔬菜,不好意思地说:“又给我送菜了啊,真是有点难为情。”

94岁的姚小凤,是善贤社区年纪最大的老人,17岁那年,就嫁到了这里,“我看着家里的房子从草房,到平房,再到现在的高楼,真高兴。”

虽然已经年过九旬,老太太的精神头非常不错,耳清目明,说话底气十足,李雯娟跟她开玩笑:“奶奶,你最近皮肤很好,白里透红。”姚小凤听着直笑:“心情好呀,我现在比以前还年轻。”

老太太说,年纪大了,经历得也多,酸甜苦辣都尝过,觉得现在的日子是甜的,“放心,觉得哪里都好,出门都不怕,走到哪里都有人照顾我。”

老太太每天早晚都要出门锻炼半个小时,如果超过48个小时不出门,她手里的门禁卡就要“报警”了。这个智慧门禁,连着社区的电脑,只要超过48个小时不刷卡,社区工作人员就会上门看看老太太的情况好不好。

也是这样的关怀,让姚小凤走在小区里,心里装着满满的踏实。

幼有所教 奔波9年的孩子回来了

孩子们在社区的“开心农场”种菜。

来回奔波了9年,庞玲终于把女儿接回了身边。一家五口住在善贤人家的新房子里,温馨且热闹。

庞玲家是边套,西侧的大落地窗,可以看到大门口的情况,“我们以前的家,就在现在大门口的位置,正对着舟山东路。”

说到以前的生活,庞玲直摇头,“配套设施不好,没有管道煤气,也没有网络光纤。”最让庞玲感觉到不便的,是之前城中村杂乱的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成长。”为此,女儿上幼儿园和小学的9年里,基本都住在外婆家。

去年,庞玲一家住进了新房子,上初一的女儿也回到了自己身边,一家人终于结束了9年的奔波。

一年多的时间里,新的小区让庞玲对女儿的成长环境感到放心和满意。

善贤人家小区实行人车分流,走在小区里是满满的安全感。曾经的善贤坝,现在成为一个文化站,到了节假日,小朋友们都可以去文化站里,学学手工艺,比如最近很流行的“景泰蓝掐丝画”。

方小芳是文化站里“掐丝画”的老师,2月16日下午,她正在专心地做着一幅掐丝画像的收尾工作,“来学的孩子挺多的,他们还会学学编织什么的。”

下一步,这个文化站的二楼,还计划打造成孩子们的临时托管所,下班晚的双职工父母们再也不用担心孩子放学无人照顾了。

难有所助 楼道里喊一声就有回应

2015年9月28日,陈民心一家五口搬进了善贤人家,对于这个新家,她靠在椅背上笑着说:“到底是新房子,舒服!”

作为老底子善贤村里的文艺骨干,陈民心把广场舞的队伍带回了新社区,“你看,我这个袋子里装着小喇叭,一提就可以走。”

每天早上7点半到8点半,陈民心和20多个老姐妹们雷打不动要一起跳舞健身。

广场舞队伍里一共46个人,基本上都是熟人,熟到什么程度?“楼道里喊一声,老姐妹们呼啦啦全下去了,热闹。”陈民心说,“有时候我从玻璃窗往外看看,哟,有人下去了,那我也得抓紧时间了。”

作为土生土长的“善贤人”,陈民心觉得最贴心的,就是以前的老邻居都在周围,即便不在同一个单元,走两步也能到,“不像商品房,关上门对面是谁都不知道,我们家楼上楼下啊,都是认识的人,有点事都能照顾到。”

这样的幸福,也发生在庞玲身上。去年,庞玲把母亲接到了善贤人家,“年纪大了,父母在身边,心里踏实。”

采访结束的时候,临近傍晚,庞玲家里传出了诱人的菜香,陈民心套上围裙开始为家里人准备晚餐,姚小凤奶奶开始清洗刚刚拿到手的青菜。

新的善贤人家里,飘出的味道,依然一如从前温馨。

一“家”之言,可以攻玉

曾经的家已经重建,取而代之的是崭新而温馨的新人家。

庞玲说:“其实我们这样的小区,最打动人的,还是生活里的细节,住在这里,我们感到安全,感到踏实,觉得之前的邻里情谊都在,就是幸福。”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丁岚/文 杨子建/摄  编辑:陈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