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竞能在绿化带里捡垃圾。
小宣在香积寺维持进香秩序,从除夕忙到大年初一凌晨,终于可以休息一会儿。
大年三十,吃过晚饭,别人家里都是聊天、打牌、看电视之类的休闲活动,可家住文三新村的顾竞能老人和外孙女宣顾婕出门了,目的地是香积寺。
他们要去请头香?并不是,穿着红马甲,背后是“杭州志愿者”的字样,76岁的老人和17岁的女孩是去做志愿者的。到了夜里11点多,寺里的人潮越来越汹涌,他们在人群中维持秩序——“请从这边排队”“请往这边出门”。
“很开心啊!”忙到凌晨4点多,宣顾婕疲惫的脸上却是一抹轻松的笑容。人潮安然无恙地退去,他们迎来了新年的第一天。
坚守 做志愿者这件事能做一辈子
“退休后想为社会再做点什么,我选择了志愿服务,因为志愿者行动是杭州最好的名片。”工作的时候,顾竞能常常出差,“别人总为我服务,既然我退休了,就为别人服务吧,还能向别人推介杭州,多好的事!”
2004年,他成为一名旅游志愿者。不久后,西湖博物馆开馆,他就在馆里做志愿者,向游客介绍杭州的景点。随身带小纸条,手边是免费的旅游册子,遇到游客向他咨询,他问清“你们准备待几天”,就掏出小纸条设计起线路来。此外,他还常备创可贴、风油精和餐巾纸。
即使自己是年长者,他称呼别人还是习惯用“您”这样的尊称,“他打电话对人特别有礼貌,我有时候会笑他,要不要这么客气呀!”外孙女宣顾婕的眼里,外公是个浑身充满了魅力的好人。
老顾现在是杭州城市微笑亭志愿服务队的总队长,他曾编写了微笑亭支援服务礼仪等培训教材,培训了浙大城市学院、浙江理工大学及社会志愿者500多名。
13年的志愿者服务道路,服务时数已达21600个小时。老顾说,志愿者这件事,是可以做一辈子的事。只要身体允许,可能一辈子都会做下去。现在我年纪大了,所以每一次带队的志愿活动都很珍惜,说不定哪天就做不了了。
沟通 “平等对待”最利于家庭沟通
17岁的外孙女和76岁的外公,相差近60岁,却是最“铁”的“好朋友”。他们在微信上常常互发消息,在家里乐呵呵地开玩笑。
在家里,顾竞能是慈祥的父亲、和蔼的外公,跟两个女儿和外孙女的关系都特别好。“我们家对孩子们的教育讲‘既要管教也要宽松’,和孩子们做朋友。打骂是从来没有的,最多喉咙响一点。”
在家庭教育上的经验,让他在2007年10月成为杭州12355青少年服务台——一个关注青少年成长的公益平台的志愿者。“当时要求挺高的,除了要求高等学历,还要普通话流利,最好是心理咨询师。虽然我的‘硬件’不符合,但我比较有经验,最后成功入选。”
“打电话来的孩子和家长,各种问题的都有——网瘾、早恋、厌学、跟父母不沟通等等。我常常对这些家长说,给孩子们一个宽松的环境,用平等的心态去对待他们,你会发现,这些孩子也挺可爱的。”
很多打进电话的家长并不知道电话线那头的老师,是一位70多岁的老者。老顾耐心地说,他们耐心地听。即使与十几岁的青少年,他也能畅谈几十分钟,和他们认真沟通。刚开始,一天要接20多个电话,接到耳朵都痛了,他心里却是满足的,即使只是言语上的简单安慰,或许就能让对方感觉到温暖。
传承 要做一个帮助别人的“好人”
一年多前,宣顾婕也成了微笑亭的志愿者。“我早就跟外公说要去做志愿者,他说我年纪小,跑来跑去,不放心我的安全。后来年纪稍微大一些,他总算同意了。”这两年的寒暑假、双休日,小宣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微笑亭里,白天做志愿者,晚上又利用自己的小提琴特长去教孩子学琴,过得特别充实和开心。
跟外公比起来,她觉得自己还很渺小。因为顾竞能除了做旅游志愿者、微笑亭志愿者外,还是杭州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志愿者、杭州历史建筑保护服务队志愿者。每周有四五天,他都奔波在路上,完全没把自己当成是76岁的老人。
他的志愿服务精神,已经深深影响了后辈。宣顾婕说:“他在我眼里,就是浑身有很多优点的长辈,我觉得自己根本学不过来。”
小的时候,宣顾婕也被外公“骗”去过青少年服务台,“他叫我去帮忙,可是都是他在接电话,而且跟别人聊得很好,根本没有我什么事。”后来才知道是外公特地让她接受这种志愿服务气氛的熏陶。
外孙女做了两年志愿者,变化都在老顾眼里:“这孩子更有爱心了。尽管背着小提琴、拖着行李箱乘坐公交车,但是一看有需要让座的人,马上站起来。”外公语气里是满溢的骄傲。小宣偷偷“埋怨”道:“以前让座迟一点,都要被他唠叨呢!”
“长大了,你要做一个好人,不管怎样,都要想着帮助别人。”这句外公留在小宣记忆里的话,并没有随岁月逝去,反而光彩夺目,照耀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