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城市记忆 拱墅区旧城改造传承历史文化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6-12-15 08:24   

雨后初晴的拱宸桥

    拱宸桥,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地标性建筑,见证了大运河的变迁与杭州近代工业昌盛与衰落。

    1997年,杭州市最大的旧城改造工程——拱宸桥地区旧城改造正式启动,旧城的改造项目,不可能在像白纸一样的土地上进行。

    15年的时间,拱墅区实现了从旧城改造到运河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的转变,讲述了一个旧城改造与人、与建筑、与民生的故事。

原生态枕水人家得以延续

    小巷深深,木楼蔼蔼,石砌埠头,邻里间夹着“儿”字音的杭州话,来来往往的游客穿梭在弄堂里,这就是现在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景象。

    如意弄25号,74岁的张菊勤正忙着烧饭,回忆过去的生活,张菊勤关掉了煤气灶,将手放到围裙上抹了抹说,厨房、卫生间、冰箱、空调都有了,终于有个家的样子。

    “你能想象一家三代10口人挤在这楼上楼下24平方米的房子里吗?”张菊勤自问自答道:“我有7个兄弟姐妹,父母与女儿住在一楼,哥哥弟弟住阁楼,还搭建了一个房间给外婆,房子没有厨房和厕所。”

    一直生活在桥西的张菊勤见证了这一带的鼎盛与没落。张菊勤说,这一带曾聚集了通益公纱厂、浙江麻纺厂、杭丝联等大型工业企业,一到下班时间,桥西真是人山人海,拱宸桥上人来人往。

中国龙舟公开赛总决赛在大运河上演 钟黎明 摄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杭州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企业外迁,这些老厂区逐步走向衰落。拱宸桥地区一时竟沦为杭州破落的棚户区。

    “公共设施建设几乎为零,一个公厕,居民要排队上厕所;道路泥泞,地势低洼,每到雨季大量积水,消防、公安都要紧急出动救急搭桥。”张菊勤说,经过时间的洗礼,房子已变得斑驳不堪,有些甚至成了危房。

    1997年4月,在杭州市九届一次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拱宸桥地区旧城改造列为市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启动了改造工程。

    拱宸桥地区旧城改造分为桥东区块和桥西区块,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拆迁总量涉及近万户住户以及400多家单位。

    这旧城改造,一改便是15年。

    与很多桥西原住民一样,张菊勤选择了回迁。与15年前相比,这里不仅环境变美了,清末合院式的传统民居、民国时期的联排式里弄建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简易“公房”、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筒子楼”都一一保存着。

    “这些都是儿时的记忆,现在吃完饭跟老伴去运河边走一圈,回到院子里又可以和邻居晒着太阳聊家常,毛有味道嘞。”张菊勤一脸幸福的表情,从她的话里可以感受到曾经老杭州人的生活。

    “旧城改造不是简单的有机更新,它牵扯到城市的记忆能否留存。”拱宸桥地区旧城改造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城市记忆关乎人们的精神世界,不能在旧城改造中让这些城市的记忆在无形中失去了。

    “桥西历史街区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保护,既保护了古建筑,又保证了居民生活安全。”这名负责人说,这里的居民大多数几代人生于斯,长于斯,建筑要保,通过回迁,活的民俗文化也保住了。

    2013年,中国京杭大运河申遗,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委派的印度籍专家莉玛·胡贾女士对大运河(杭州段)进行现场踏勘。

    在考察完桥西历史街区之后,莉玛·胡贾表示,考察期间的所见所闻,令人深受感动,杭州对运河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如此深入而细致。

保留城市记忆 工业遗存焕新颜

    碧绿的大树,流淌着的运河水,透着古老味道的砖墙与现代黑色钢筋构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走进西岸国际艺术园,一股旧工业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

    那些时代标志性的符号,譬如泵阀、管道、砖墙,都被巧妙地保存下来。将工业遗存变身,也是拱墅区旧城改造的亮点。

    拱宸桥区域有着她独特的历史积淀,除了拱宸桥,还有高家花园、杭州市第二医院旁边的“洋关”建筑、原浙江麻纺厂的厂部楼、大河造船厂等。工业遗存是否保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整体规划的争论点。

    “当年对大河造船厂的规划原本是拆迁后出让。”拱宸桥地区旧城改造指挥部相关负责人透露,大河造船厂占地60亩,除去道路绿化,有40亩地可以出让,但最后出于“能保则保”的原则被保留了下来。

    如今大河造船厂已经变身成为运河天地,这里有美食、有影楼、有影院,还有购物场所,成为周边附近居民休闲的好去处,也成为游客零距离接触运河的景点。

    不仅如此,一批工业遗存改造的产业园给创业人员带来了更多灵感。

    2002年,一群年轻人走进杭印路49号,让这座本来要被推倒重建的旧工厂焕发了新的生机。从此,杭印路49号变成了LOFT49,成了杭州文创产业的发源地。

运河畔散步与读书的市民

    潘杰,观唐家居创始人、著名摄影师,他还记得10多年前第一次与LOFT49相遇的场景。“当时来的时候,门前是一个脏乱差的棚户地区,泥泞得一塌糊涂。”潘杰说,现在这里却是激发创作灵感之地。

    “老旧厂房嫁接朝阳产业”,创业创新的力量在这些改造后的老旧厂房中生长。曾经名气很响的杭丝联如今有个洋气的名字叫“丝联166”创意产业园;船坞修理厂改造成体验式的“浙窑陶艺”公园等。

    城市是有记忆的存在,全然凝结在那用砖、石、土、木“装订”成的建筑上。建筑、街区都被融入了人的情感、记忆以及智慧,它们不再是冰冷的砖石,而是见证了某个地域的人群走过的历程和创造的辉煌。

    “工业遗存和历史文化遗产一样,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工业遗存的转型,不仅有利于保护历史建筑,还为社会创造了价值。”拱宸桥地区旧城改造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现在回头看,这是正确的选择。

    正是理清了旧城改造与历史建筑关系,拱宸桥西近代工业老厂房被改建成了四大博物馆,并融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把老字号与工业遗产相结合,既有效地保护了老厂房,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

    市民到博物馆不仅可以了解刀、剪、剑、扇的历史,欣赏杭州各个年代的手工艺品,还可以在现场向大师学雕刻、剪纸、刺绣、编竹篮……

    “这是有围墙的博物馆,其实,旧城改造时,还在运河沿岸结合运河的漕运文化、工业文化和工业文明,设置了城市小品,将‘记忆’重新拾起,并展现出来。”这位负责人说,这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配套完善 “棚户区”成景区

    城市旧城改造最终目标是要改善环境质量、交通运输和生活居住条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功能。

    从拱宸桥桥头拾级而上,脚下留有历史印记的老石板,是这条运河给两岸带来繁华的最好见证者,站在拱宸桥上,总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桥西,是白墙和瓦的古建筑,已形成了一个集居住、商业、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为一体,集中体现近代工业文化、平民居住文化和仓储运输文化的文化复合型历史街区。

    桥东,是拱墅区的政治、商贸、文化中心,拱墅区政府就在这里,门前的运河广场很是空旷,拱宸桥一带的居民常常在此锻炼、纳凉。

    旧城改造不光让居民住得好,还要生活方便。

    拱宸桥地区通过旧城改造新建了一批学校、农贸市场、公交中心等,公建配套达到了30万平方米,为住户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生活条件,进一步提高了安置房的品质和品位。

    比如,建成卖鱼桥小学桥西校区、拱宸桥中学和小学、人民小学、树人小学以及幼儿园等,完善了教育设施,提高了教育水平。

    同时,还建成了温州路和舟山路农贸市场、世纪联华超市、百瑞运河酒店等一批公建设施;银行、邮局、餐饮娱乐等商贸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让居住在拱宸桥地区的人们更加便捷,享受品质生活。

    “交通也方便喽。”在62岁老人叶剑的记忆里,旧城改造前,拱宸桥地区没有交通指挥体系、没有交通信号灯。

    “最宽的道路也不过六七米。”叶剑说,现在上塘路、丽水路、登云路、湖州街、通益路等一批城市主干道路,将拱宸桥地区与主城区无缝对接。

    随着拱宸桥地区的旧城改造以及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它的价值正重新被发现。

    “在桥西,历史街区得到不断复兴,原住民的传统生活得到延续和改善,新居民的现代文化不断融入与渗透,在这里,人们回味着城市的昨天,见证着城市的今天,憧憬着城市的明天。” 一直从事运河文化研究的《拱宸》杂志执行主编任轩则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拱宸地区的变迁。

    “在杭州文化地图中,拱宸桥地区过去一度是被边缘化、被遗忘的,更多的人想到这里曾经是‘棚户区’。”任轩说,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中的6个历史文化街区中,桥西历史街区就是其中之一。

    “通过旧城改造,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拱宸桥地区成为了杭城精品住宅小区的聚集地。”任轩说,昔日为人嫌弃的棚户区,如今成为了备受青睐的景区,不禁让人感叹拱宸桥地区的巨变。

把最好的全部留给群众

    2012年12月18日,当最后一批300多户回迁户集中安置入住桥西锦绣兰庭小区,标志着历时15年的拱宸桥地区旧城改造划上一个完整的句号。

    作为杭州首个大规模旧城改造项目,都显示了拱宸桥地区旧城改造的人性化思路与周全的服务理念,这些经验在之后杭州其他改造工程中被借鉴沿用,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早在拱宸桥地区旧城改造搬迁工作启动之前,拱宸桥地区旧城改造指挥部就将搬迁工作的知情权、选择权、决策权,交到搬迁户手中,让工作变得公开、公正和公平。

杭州市民摄影节运河广场展区

    正是有了前期细致的工作,搬迁第一天,创造了首个工作日搬迁任务总量过半的纪录,3个月,完成全部搬迁工作。

    居民搬迁了,未来的家在哪里?拱墅区把运河边配套最成熟的好地段用于建设安置房。拱宸桥地区旧城改造指挥部负责人举例说,比如定海东园,不仅紧邻运河畔,教育、医疗、商贸等配套一应俱全。

    在安置房建设中,坚持建设百姓满意的安置房,开展廉政文化进工地,让老百姓监督安置房质量,打造廉洁工程,提高安置房品质,拱北小区、定海园小区、锦秀文澜阁等一大批安置房先后被评为“钱江杯”“西湖杯”优质工程奖。

    回迁过程中,拱墅区又首创“房源公开、户型上墙、自行选房、一条龙办理安置手续”的回迁安置模式,这种模式之后在杭州市得到广泛推广。

    在户型选择上,除了保底安置面积外,还允许每户以极其优惠的价格进行合理扩面,居民通过旧城改造,每户都能住上80平方米左右的新房。

    “居民的居住环境与之前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位负责人说,有的安置房小区绿化率达到38%,中心花园就有3000多平方米,种植的是大香樟、棕榈、银杏等名贵大树。

    为了能更好地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实现规划作用,实现现阶段经济实用与远期发展空间相结合,旧城改造的规划方案公开招投标,开了杭州市规划设计方案公开招投标的先河。

    而最后胜出的方案,凭借着一种理念打动了大家,那就是——把最好的地方让出来,留给所有人,让拱宸桥地区不仅仅成为一个居住区,更兼具休闲旅游的气息。

    “旧城改造突出了运河文化,力求呈现出古桥-滨河-绿带-院落-林荫带的景观效果,以顺应现代都市人返璞归真的需求。”这位负责人说。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包 勇 汤 臻  编辑:见习编辑 胡碧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