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最后一程 怎么走? 杭州民办养老机构探索“临终关怀”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6-11-03 06:15   

临终关怀室一角。

拱墅区和睦老人公寓在数月前接到了一对夫妻入住的要求,78岁的王奶奶已肝癌脑转移,生命仅剩数月时间。“老太太来的时候能说话,但情况不大好,基本上只能卧床了。从他们夫妻俩的神态上,看不出特别的烦躁和痛苦,似乎是已经比较淡定地接受这个结果。”老人公寓的接待员回忆说,陪着老夫妻俩来的,还有他们唯一的儿子和儿媳。

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老夫妻决定,要在养老机构里度过,有人照料护理总是好的。来询问的时候,他们也不确定这家机构能不能收他们这样特殊的老人,因为他们刚刚被另一家公办养老机构婉拒了。儿子和老伴的想法,都是让老太太在最后的日子里,能平静从容地度过。

最后的两个月——

生命支持+护理照料

老人平静地闭上眼睛

王老太和老伴被安排在一楼角落的一间双人间里,没有人打扰,周围很安静。机构里的老人们并不知道他们的特殊,“即使知道了,他们也能接受。老人大多已经看淡了离世,很多人都会把这里当成是生命的最后一站。”老人公寓的负责人胡春雷介绍说。

自从入住后,王老太的情况逐日恶化,到后来无法进食。老人公寓的医生和护士为她做了基本的生命支持,包括输营养液、吸氧等,老伴一直在身边陪伴着。后来,由于病情的发展,王老太开始出现全身浮肿,医生给她开了一点消肿药,让她身体感觉上舒服一点。护理员李阿姨每天都会为她翻身、拍背、擦身,需要的时候给她吸痰,对她的照顾跟其他普通的卧床老人无异。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她几乎进水都很困难。“要不要插管,我们也征求了她家人的建议。”胡春雷说,她的老伴和儿子纠结了好久。病情反复一周多,家人看着王老太如此煎熬,最后还是决定插胃管补液。到她弥留之际,老人公寓将她从房间里推出来,进入同层另一间临终关怀室。

老人公寓的医生每天都在观察她的生命体征,一般进入临终关怀室,生命就进入了24小时倒计时。临终关怀室有两个隔间,里面是进入生命最后阶段的老人,外面是给家属陪同和等候的地方。胡春雷强调说:“在老人情况不好的时候,我们都会再征求家属意见,是否要送到医院去抢救,如果选择让她平静地去了,那么最后阶段就会到这里,让她在家人们的陪伴下平静地闭上眼睛,慢慢地离去。”

与ICU病房灯火通明、人来人往的环境相比,周围没有那么多冰冷的仪器,身上也不会插满管子,不用那么直接、痛苦地面对死亡,或许是更有尊严的一种选择。

在老人公寓里,这间临终关怀室是个比较隐蔽的地方,有个侧门通到外面,为了最大程度不打扰房间里面和外面的人。

临终关怀服务——

大部分养老机构做不到

而近一半的入住老人希望有

今年,和睦老人公寓的负责人胡春雷带领的团队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项“养老机构临终关怀服务现状和需求调查”。

他们选择了浙江省内不同级别、不同性质(公建公办、公建民营、民建民营)的9家养老机构,作为机构调查对象,同时抽取了313名养老机构中的住养老人作为入住老人调查对象。

结果两者呈现鲜明的对比:有1家机构负责人对临终关怀服务完全不了解,大部分(5家)机构表示仅仅听说或有粗浅的了解,甚至有2家机构表示不允许可预见的老人在机构内去世,有3家机构明确表示了不愿意开展临终关怀方面的服务或实践活动;而入住老人对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却非常强烈,有接近一半(49.04%)的入住老人愿意在机构里走完生命的最后旅程。调查中,老人表达临终时期最担心的事还是“亲人不在身边”,占到了43.75%。如果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老人希望有人陪伴的达50.96%,希望能有减轻痛苦的治疗占43.75%。

对养老机构的调查也显示,对于减轻临终老人的痛苦,目前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有三分之一的机构没有基本减轻痛苦的治疗手段,其他机构也只能进行一般性“止痛”治疗。曾有一家公办养老机构负责人表示,临终关怀对医疗要求比较高,很多养老机构根本做不到。

在胡春雷看来,医疗救治并不是临终关怀开展的核心障碍:“它是一个对终末期患者提供医疗护理、心理、社会等多方位的关怀照顾。目的是使老人生命质量得到提高,走得安详、有尊严、少痛苦,家属也能在关怀中做好善后,平顺地度过哀伤期。今后到机构养老的人越来越多,不少老人都将会在养老机构内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基本的医疗支持当然是需要的,但更多是对老人和家属的精神抚慰。”

尽管目前国内包括杭州也有“关怀医院”等实施临终关怀的专门机构,但数量更多的养老机构却缺失这项内容。和睦老人公寓已迈出第一步,胡春雷说:“这次的调查结果很明确,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有这一需求。我们会逐步扩展内容,比如增加心理抚慰方式,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张之冰 摄 记者 史洁  编辑:陈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