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底泥中的小生物 为啥每年都要拿来研究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6-10-25 06:47   
 

    三角帆蚌

    9个点,每个季度都要挖次泥巴

    不久前,西湖水质治理又被专家高度表扬了。

    “十二五”水专项“湖荡湿地重建与生态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子课题之一的“西湖水质提升和生态系统稳态转换项目”顺利通过示范工程第三方评估,并获得评估专家的一致高度评价。

    2015年,西湖水的平均透明度达到84.2厘米,创了历年新高。

    西湖水好不好,除了透明度这个指标,还有一些“指标”很可爱,它们不是枯燥严谨的数据,而是生活在西湖湖底下的一些小生物。西湖水域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刚刚上周在西湖里“刨”了一大堆泥巴,仔细地分析了一下里面到底住了哪些小生物。

    上周初,西湖水域管理处的工作船停在外湖区域,一位工作人员拿着铁家伙在湖里一上一下地打捞,他在做什么呢?

    原来,西湖水域管理处环境监测室的工作人员正在采集底泥,工作人员将抓斗的“大嘴巴”撑开沉入湖底,用力一提,“大嘴巴”就迅速合拢,含着满嘴底泥的抓斗就被提上来了。

    “少年宫、外湖、北里湖、西里湖、茅家埠、金沙港、浴鹄湾、乌龟潭、小南湖。”西湖水域管理处环境监测室的姚思鹏说,管理处在西湖不同水域设置了9个采集点。每个季度都要对西湖“刨”泥巴。

    这泥巴,其实是西湖水底的底泥。当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工作人员关心的不是西湖的泥巴,而是泥巴里的各种西湖底栖动物的状态。

    “通过底泥监测可以了解西湖底栖动物的状态,秋天来了有哪些小动物在西湖底泥生存,它们中哪些种类更多一些,不同湖区它们的生存情况是不是都一样呢?这些监测数据结果可都是西湖水质分析研究和保护的重要科学依据。”姚思鹏告诉记者。

    爱干净的小生物数量多了

    在经过分级淘洗后,底泥中的生物都出现了。

    看看,都有哪些小家伙。

    西湖底泥中的三角帆蚌,是西湖常见的一种底栖动物,它的身体潜入泥中的深度随季节变化而不同:冬季水温低时,蚌体大部分潜入泥沙中,前腹缘向下,背缘向上,仅露出壳后缘部分呼吸摄食;夏季则大部分露在泥沙外。

    除了它,还有别的软体动物,比如河蚬、田螺,数量也不少。

    “以前的西湖水中,可没有那么多的软体动物。”姚思鹏说,那时候,还要特地往西湖里投放螺蛳,但是存活情况也未必有现在好。

    还有日本沙蚕,白天爱玩潜伏,晚上出来觅食。

    三角帆蚌和日本沙蚕这两种小精灵对生活环境要求可不低,它们都喜欢在水草丰富、水质较好的生态环境中生活。

    “为了增强湖体的自净能力,西湖这几年来,一直在种植水草。现在水草长势良好。”对于这些软体动物,水草是它们的家,在水草里,它们可以躲避天敌,有些螺类还喜欢吃水草上的微小生物呢。

    这次,工作人员还欣喜地找到了黄蜻稚虫。“它对生活环境可挑了。在以往西湖底泥的监测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姚思鹏兴奋道,这也是西湖水质变好,物种多样性增加的一个有力证据。

    蜓科黄蜻稚虫

    喜欢邋遢的水蚯蚓少了

    爱干净的小生物多了,喜欢脏的小生物在西湖里就住不习惯了。

    水丝蚓的样子有点像蚯蚓,不过比蚯蚓小多了,也有人叫它水蚯蚓。它最喜欢住在脏的泥巴里,是西湖水脏的重要代表。

    在运河里,一立方厘米的底泥中,就生活着上万条水丝蚓。西湖以前也很多,但是,这几年,数量越来越少。“我2011年到水域管理处工作,那时候采集的底泥中,大概有几百条。现在的底泥,就只能找出几条水蚯蚓了。”姚思鹏说,这说明西湖水质在持续地好转。

    看点更多新闻:

   第十届杭州文博会圆满落幕 成交67.38亿

   本周气温将飞速下降 珍惜今天难得的好天气

   "流浪叔叔"得到多份工作面试机会 在西湖边卖伞

   上周末社区医院门诊量翻了一番 天气湿冷是主因

   高档酒店式公寓的电梯间 女子赤身躺着 浑身是血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边晓丹 通讯员 童琳颖  编辑:汪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