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生长的营销号 会对社会预期造成严重误导和破坏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6-09-18 08:42   

    一切都是套路!业内人士、专家深度解析

    今年3月,腾讯企鹅智酷发布《微信影响力报告》称,微信活跃用户为6.5亿,其中男性占67.5%,女性占32.5%。巨大的用户群体,就像一座巨大的富矿,引来众多淘金者。应运而生的营销公众号,为吸粉无所不用其极,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对于《对不起,杭州你已高攀不起》一文,资深业内人士接受钱江晚报采访时说,“戳中普通受众的痛点,消费他们对城市的感情,这是营销号惯常使用的套路。”

    资深业内人士揭秘

    戳痛点,是营销号惯用套路

    “你已高攀不起”系列文章,在全国大大小小城市无限复制,也只有在北京和杭州成了朋友圈的“网红”。

    此前, 就有人分析过营销号的主要吸粉手段,无非几种:其一,充分利用微信朋友圈即熟人圈这种关系,引发病毒式传播;其二,利用微信用户年纪偏轻爱玩的特点,植入互动小游戏增加粉丝活跃度;其三,利用节假日打温情牌;其四,蹭热点。还有一种,就是“戳痛点”,比如堵车、房价、教育等等,消费受众感情。

    “营销号确实特别擅长这些套路,这条‘高攀不起’的推送,讲的是高房价、上学难等等,这是普遍城市都有的痛点。其实它根本不算文章,只是有选择地进行各种资料的编辑组合,把问题叠加,让你痛上加痛。这样的文章一发出去,肯定瞬间10万+。”

    “这些营销号很少做原创,天天盯着网上,研究哪里做了个10万+‘爆款’,然后赶紧抄过来变成本地适用,比如北京做了,马上就改成杭州,很多问题都是共通的,只需找些本地数据支撑替换就成,操作起来很容易。”

    面对草根营销号的野蛮生长

    国家已出拳整治

    2012年8月17日,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移动互联网内容创业服务平台“新榜”指出,在他们监测的超过24万个微信公众号中,粉丝量级有百万之巨的微信账号,相当部分都是较早起家,通过野蛮生长的方式发家。

    一杭州新媒体资深从业者告诉钱江晚报,一个微信公号,只要做到几万粉丝,广告商甚至风投就会自己找上门,就能实现营利。如果做到30万以上的粉丝,一年收入起码上百万元。如果你的粉丝质量好(都是活粉)、精准度高(目标人群明确),这个号就要值钱得多。

    一般情况下,1万的粉量,对应的一条广告价格是300元。“那些粉丝量大的草根营销号,可以用日进斗金来形容。”

    2015年,微信的原创保护措施、抄袭处罚措施、违法及谣言整治措施等,使得与内容相关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在内容之外,运营者的法律意识仍有不足,打擦边球、获得非正当利益的侥幸心理仍然存在。

    去年以来,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的网信办,出拳整顿微信公号,依法关闭了数十家违规微信公众号。这些公众号里,有相当一部分,都属于本地营销类公众号,通常被冠以“某地生活通”“某地新鲜事”“某地大事必须知”等名字,被查封的原因包括多次传播涉黄涉暴信息、违规发布低俗类新闻信息、违规发布造谣信息等。河南网信办指出,某些公众号“严重扰乱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社会影响恶劣”。


    有害信息对社会预期的

    误导与破坏不可估量

    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省社科院公共政策所所长杨建华说,微信公众号在为人们的生活传播知识,推动进步的同时,良莠不齐的内容也掺杂其中。一些公众号热衷传播不雅、不良、不实的信息,给用户日常生活带来困扰,轻则造成认知困惑和混乱,更有甚者,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展诈骗活动,使用户上当受骗,助长不良价值观传播。

    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秘书长胡钢说,移动互联网上确实存在不少不利的、有害的、甚至是违法信息,它们破坏了网络乃至线下的社会秩序。前不久,上海网信办处理了18个散布上海将出房产新政等谣言的公众号,胡钢以此举例说,“网上传的谣言,直接影响到很多消费者信以为真,去抢购甚至离婚,对于家庭这么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细胞的破坏,是颠覆性的。”

    在互联网时代,庞大的网民、庞杂的声音汇聚成一个错综复杂的舆论场,原有的网络生态彻底打破。网上一个不负责任的言论,很容易成为引发社会恐慌的爆点。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一些转型期特有的社会矛盾,往往成为网络议题设置的重点,譬如贫富分化、房价、资源分配不平衡、腐败问题等内容的点击率很高。网络言论制造者迎合转型期一些人内心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利用网民心理弱点,编造散布极具蛊惑性和危害性的议题,对社会预期造成的误导和破坏是不可估量的。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特别报道小组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