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之城 承载历史 传承文明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6-09-05 07:30   

良渚先民劳作场景复原(良渚博物院)
 
中心圆图:南宋官窑博物馆陈列厅

 
②明代香市场景复原(杭州博物馆)

5300年前,良渚先民创造了被后世称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从那时起,杭州的土地便开启了辉煌和传奇的历史征程。

数千年沧海桑田,曾经的辉煌和传奇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为现代人打开一扇窗,重启杭州人类文明发展的记忆,并拂去尘封,擦亮一座城市文明演进的历史印记,从而为今天的城市文明增色呢?

这扇穿越之窗就是博物馆。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良渚博物院、浙江自然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水利博物馆、杭州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西湖博物馆……在杭州,各级各类博物馆共有122座,按户籍人口计算,平均每10.6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一座座博物馆闪耀的星星点点文化之光,汇成一条承载杭州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的银河,向时间的远方不断流淌。

默默无闻的博物馆人,以各种创新的匠心,向今人生动地讲述着过去一个又一个时代的文明故事。每年,杭州的博物馆都吸引大量游客参观,仅以2015年为例,游客人数便有920余万人次。

在杭州,博物馆是传承城市文化精华的载体,也是体现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一代代人在这里耳濡目染历史文明的种种辉煌与传奇,在历史文化的熏陶中成长,并亲身成为历史的创造者,开创更灿烂的现代文明。

传世

珍贵文物,杭州历史文明的无声代言人

杭州博物馆的战国水晶杯,浙江省博物馆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的南宋官窑青瓷花口壶,中国丝绸博物馆的黄地大洋花妆花缎,良渚博物院的刻符玉璧……

每座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而这些珍贵文物所承载的,正是杭州历史文明的深厚底蕴。

1990年,考古学者在半山镇石塘村工农砖瓦厂发掘出轰动一时的半山石塘战国一号墓。在距地面1米多深的地方,考古人员发现有一块晶莹透亮的东西躲在泥土中。经过半个多小时清理,一件做工精美的水晶杯出现在眼前——敞口、平唇、斜直壁、圆底、圈足外撇、光素无纹、造型简洁,这便是如今杭州博物馆镇馆之宝战国水晶杯——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最大的一件。

在杭州,比战国水晶杯历史更久远的文物出现在良渚文化遗址中。从1936年施昕更先生试掘良渚,到1977年苏秉琦先生感叹这里就是“古杭州”,到2007年良渚古城“石破天惊”,再到2016年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新发现,良渚遗址考古走过了整整80年的辉煌考古历程。

承载着杭州人类文明发展最早期的明证,良渚博物院正以落落大方的姿态走向世界。博物院内展示的是4300年至5300年前的良渚先民留下的玉器、石器、陶器和漆木器等瑰宝。其中,良渚玉琮通过其器形、功能、纹饰等方面,揭示了贯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礼制文化”传统的缘起。而最具典型意义的纹饰“神人兽面纹”,则展现出长江流域稻作文明的信仰特征。

北有良渚,南有跨湖桥。位于湘湖之滨的跨湖桥文化将杭州的文明史推前至8000年前。2002年,在跨湖桥遗址的第三次考古发掘中,一条约8000年前的独木舟的出土惊艳世界考古界——这是迄今世界上发现年代最久远的独木舟,它的重现再次有力地证实了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一件件馆藏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传世,它们也无声地为城市历史文明代言。

 

左图:战国水晶杯(杭州博物馆)

传播

弘扬历史文化需要时间积淀和独具匠心

随着城市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博物馆在弘扬历史文化中难免会遇到传播瓶颈——一成不变的陈列还能吸引年轻人走进馆内参观吗?

历史与潮流,这是时间轴上的两个方向,两者的交点,就在当下。

1990年,刚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历史系毕业的邓禾颖被分配到当时正在筹建的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从那时起,邓禾颖见证了国内首座依托古窑址建立的陶瓷专题博物馆的“弄潮精神”。

“为了让我们的馆有自己的特色,光是它的外形我们就斟酌很久,最后采用了宋代风格的短屋脊、斜坡顶的仿古木构架的样式,远远看去,庄重典雅,独树一帜。”邓禾颖说。20多年中,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共进行了三期建设,从最早的占地15亩发展到现在的60亩。从南宋官窑历史文物陈列、中国陶瓷文化陈列,到南宋历史文化陈列再到陶艺中心与临时展厅,博物馆的内容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2003年,为了让南宋官窑历史文物陈列变得更有深度,馆里做了一次大调整。除了增添老虎洞窑址的文物之外,还增加了更多样化的设计。比如,在风雅之美厅,他们增加了一个八卦形的可升降展柜,通过缓慢升降的台子,观众可以通过俯角和仰角来欣赏瓷器的美。在官窑溯源厅,新增了一个《宫廷赏瓷》虚拟现实系统,它运用了当时先进的抠像制作技术。当观众来到馆里,就会被摄入与影片中的画面合成,实现屏幕上叠加的影视效果,这样一来,观众就如同身处800年前南宋宫廷中,与南宋皇帝共赏官窑青瓷。

同样,在杭州博物馆,创意与匠心也在陈列的细节设计上体现。比如,馆里的南宋厅与民国厅,利用了两个厅的相同构造,在设计上做了一个巧妙的重叠,体现了两个时期精神与物质的内容,观众走在其中,就如同进入一条时空隧道,对于杭州精神文化的变化,会感触更深。

点滴变化层层累积,杭州的博物馆在富有匠心的创新中成长。时代发展没有让博物馆成为历史,反而促使博物馆紧追时代发展步伐,更好地向世人讲述过去一个又一个时代的故事。

传承

当好“历史老师”,也要当好“精神导师”

创新不能止于呈现形式,更多的应体现在以德育人的精神文明传承上。杭州加强青少年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打造 “第二课堂”,在博物馆参观中贯穿德育内容,恰恰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2008年,杭州市在全国率先策划开展了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通过合理布局,整合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场馆教育资源,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校外教育的“第二课堂”。为了与青少年德育有机接轨,杭州各博物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出了一系列针对青少年特点的展览、活动,以及送展上门、送讲座上门等延伸服务。

今年5月,杭州市推出了首个“博物馆教育月”,面向中小学生,设计了140多场活动。如今,博物馆已成为孩子们课余生活中最爱去的地方之一。

从一个个典故和传说开始,让孩子们从小就对先贤的精神文明和古人的生活智慧耳濡目染。

从一件件美术作品讲起,让孩子们从小就对艺术审美、对文物、对历史文献有一种尊重感和关注度。

从一次次亲切的讲解和一个个互动的小游戏开始,让孩子们充分享受“游中学”“玩中学”的乐趣。

比如,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的杭州市中小学生陶艺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了9年,成为杭州推广陶艺的王牌活动,孩子们通过活动,增强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审美品位,也切实感受到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与活力。又如,浙江省博物馆的“文澜乐府”系列课堂根据不同主题,设计不同的免费课程,通过展示琴、棋、书、画、诗、酒、花、香、茶等中华文化精髓,让孩子们学艺更修心,懂得何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丰富的博物馆资源也吸引了外地的孩子们前来参观学习。一个多月前,22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齐聚良渚博物院,开展了为期10天的博物夏令营活动。杭州的博物馆里一件件珍贵展品,让他们领略了杭州悠久的历史文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杭州,博物馆是传承城市文化精华的载体,也是体现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历史的纵轴与时代的地平线不断相交,织就的是一幅继往开来的城市文明画卷。

本版图片由相关博物馆提供。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俞倩  编辑:汪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