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最有市井味道的街巷 在哪里你知道吗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6-09-03 07:46   

杭二十三坊大马弄的清晨

二十三坊城隍牌楼的壁画

二十三坊瑞石四眼井边,老人家打水洗衣服。

二十三坊是杭州市井风貌历史街区,覆盖了万松岭隧道以北、伍公山麓以南、中山南路以西、紫阳山麓以东的范围,很多坊巷的名字从南宋就有了,在那里,古屋、古树、古井随处可见,可以说是老杭州风貌的集聚地。

十五奎巷

这名字有两个来源:其一,当时从这巷子进去,有间院子,院子里有个石乌龟,巷子也就跟着叫石乌龟巷,可大家觉得不太好听,就改名叫“十五奎巷”。另一说是,明嘉靖年间,巷里的居民十分擅长骑马射箭,科举考试时竟一举得中十人,故称“十武魁巷”,谐音读成“十五奎巷”。

如今,石乌龟和武状元,都已寻不到踪迹,只有这里的建筑仍保留着当年的旧貌。

城隍牌楼巷

城隍牌楼巷,东起中山南路北段、西接四牌楼。南通大马弄,北接十五奎巷,长330米。

曾是康熙皇帝上山祭祀的必经辇道。当年御驾辇道的气派,从如今登山的石阶中,仍可见一斑。

四牌楼

四牌楼巷宽4米,长约200米。过去曾称“四贤巷”,是指伍员(伍子胥)、褚遂良(唐初大臣、书法家)、岳飞、于谦四位先贤。

察院前巷

南宋时,察院前巷是左右丞相府的所在地,元为御史南台所在,明改为都察院、巡按院,巷名由此而来。

清康熙末年(1722),又改造为万岁龙亭,是节日文武百官朝贺以及拜表迎诏的场所。

大马弄

南宋时,大马弄的“物流”很繁荣,除了马车司设在此处,司农寺(掌粮食积储、仓廪管理及京朝官之禄米供应等事务)、将作监(掌管宫室建筑,金玉珠翠犀象宝贝器皿的制作和纱罗缎匹的刺绣以及各种异样器用打造的官署)等官署也都设立在此。

在大马弄,有条上山小道,走上十分钟左右,就到紫阳山“泼水观音”处(在太庙巷54号上山道路)。“泼水观音”是一处泉池,终年不涸,1967年夏天大旱40多天,此处泉池照样清莹如许。

大马弄5号有家“宏安茶行”,建于1943年。

高士坊巷

这是二十三坊中唯一一条被万松岭隧道分割在南面的街巷,是二十三坊中离南宋皇城最近的。

南宋大部分执政大院(三省六部所在)就在高士坊巷,当时地位非常高。

高士坊巷之德馨堂建于清末民初,二层砖木结构,传统院落式民居建筑,为市第六批历史建筑;高士坊巷4、5、6、8号建筑均为杭州市第六批历史建筑,二层砖木结构,传统院落式民居建筑。

燕春里

在二十三坊巷里,这条巷子最有“民国范儿”。

短短一条巷,几乎都是保存完好的优秀石库门建筑(石库门建筑是一种兴起于清末民初的中西合璧建筑),门楣上有精美的浮雕花饰。

燕春里8号门前,有一口水井,水泥井圈,石板井台,另一口井“藏在”9号的院子里,这两口井井底相通,又被称为“姐妹井”。著名女核物理学家吴健雄的哥哥吴健英,曾住在燕春里9号。

丁衙巷

据传明代文人丁野鹤曾在此隐居,并建有竹林堂,小巷因此得名。民间还传说此巷原名“钉鞋巷”,后因谐音改称丁衙巷。清咸丰以前,巷内多青楼,后绝迹。

丁衙巷两端都是非常不错的传统民居,中间却是一片现代小区,属于比较典型的分段式街巷。

太庙巷

太庙是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宗庙。离这里很近,有座别墅,名叫潜庐。

如走中河高架,过鼓楼后,眼睛不要眨,再往前走不到一分钟,能看见一个青灰色的屋顶,就是潜庐。

据老房子专家仲向平考证,潜庐本是胡雪岩送给女儿的嫁妆,后被浙商何绍韩买下。

井弄

短短80米的弄堂,现在还有3口古井,分别散落在3号墙门、10号墙门和21号墙门。

这三口井看起来,都有些陈旧,井圈由整块的大青石凿出来,粗粝的样子,就像面包店里的“粗粮面包”。

严官巷

这也是一条有故事的巷子,相传南宋曾经有位姓严的药师开了一个药店在巷子里,他用自己的药方治好了一位皇帝的病,因而被封官,他所在的这条巷子就被叫做严官巷。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周丹红 摄影 夏阳 许康平 绘图 连诚  编辑:赵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