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8月10日新媒体专电 三潭印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你知道在冠绝天下的传统西湖十景之外,被人们称作“第十一景”的是什么吗?
站在斑马线前,一排车齐刷刷为你让行;走在大街小巷,完善的公共自行车系统随时为你服务,低碳又便捷;还有自觉排队候车的乘客、优雅的互助公车礼仪以及悉心维护这一切的“最美交通人”……
G20峰会期间,世界看到的将不仅是一座高颜值的东方城市,还将看到一道道流动的“人文风景”……
在杭州市区一条没有红绿灯的斑马线前,公交车和私家车主动停下让行人先过马路。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一个礼让手势:杭州人的“家常便饭”,外地人的“第一印象”
“每天早上最暖心的一幕:站在没有红绿灯的斑马线前,公交车会主动停下让我先过马路,旁边的私家车也会一起停下来,这是我爱杭州的新理由。”网友“元小元”发帖说。
记者在网上调查发现,“元小元”的说法代表了很多杭州市民和游客的想法,记者随意选择了几条杭州市城区的斑马线,实地体验了一番。
8月9日上午8点多,杭州大雨如注,正值早高峰的市区交通比往日要稍微拥堵一些,然而在斑马线前,汽车礼让行人的秩序却一点不含糊。
体育场路上的一条斑马线两边都是年代较久远的小区,而另一侧还有一个农贸市场,早上很多老人会穿过马路去买菜。记者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一手撑着伞、一手提着菜篮子走到了斑马线前。老人没有左顾右盼,而是从容地迈开了步子。此时,私家车、公交车和出租车,都接连停了下来,一齐等待着老人过马路。
老人走得不快,但没有车子按喇叭催促,也没有司机发动车子,尽管斑马线两边已经排起了长队。这条长约20米的斑马线,老人大约走了30秒,一共有8辆汽车给他让行。“我每天都是一个人出来买菜的,过斑马线很放心,不用担心会被撞到。”老人说,这是杭州令他骄傲的地方。
中午,记者来到西湖边的南山路,这里游人密集。有一家三口站在了斑马线的一头,此时一辆公交车率先停了下来,见他们没有挪动步子,公交车司机朝他们挥挥手示意他们通过。一家三口这才一路小跑,穿过了斑马线。
“太让我们吃惊了,这里的公交车居然这么好,我们过马路不用再战战兢兢的了。”这是来杭州旅游的一家子,男主人接受采访时,连连夸赞杭州的交通文明。
不远处,另外一位行人过斑马线时,她一路向那些礼让她的车辆竖起了大拇指,以示感谢:“这是司机应得的尊重”。
杭州市区一处公共自行车服务点(8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一抹“流动的红”:减少了3亿多辆小汽车出行量
柔美的西子湖畔、静谧的灵隐古刹、新兴的科教园区、热闹的老街菜场……总有一抹“流动的红”映入眼帘,它就是穿梭于杭州大街小巷的公共自行车。在杭州,骑车出行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习惯。
杭州市民杨玉英家住江干区,而工作地点位于上城区,公共自行车成了她每天通勤接驳公交,或是平时短途出门经常选择的交通方式。
“我从2010年左右就开始使用公共自行车,这几年感觉越来越方便,即使在我所住的较为偏远的江干区,服务点也比较密集。”杨玉英说,现在基本可以做到想借就能借,想还也马上可以还。
杭州市公共自行车公司综合办主任包卫丽介绍,2008年5月,杭州在国内城市中率先推出公共自行车出行系统。运营8年多以来,服务点和公共自行车数量已经分别从最初的61个、2800辆,发展到现在的3574个、8.41万辆。在上城、下城等老城区,基本实现300米内就有服务点。
在杭州天堂软件园工作的马跃,一般晚上点8点离开公司回家。在她使用公共自行车的近8年时间里,切实感受到了借还车系统不断完善带来的便利。“以前如果不是24小时的服务点,晚上9点就不能还车了。后来服务时间延长,我有几次在晚上10点左右也顺利地还了车。”
为方便市民游客使用,目前杭州主城区公共自行车的租还车时间已经延长至从早上6点到晚上12点。“这几年,公共自行车故障率逐年降低。一方面由于公司不断提高新投放自行车的标准,另一方面大家在使用过程中也懂得去爱护这些公共设施。”包卫丽说。
据统计,从2008年5月开始运营至今,杭州公共自行车累计租用人次已突破6.75亿。如按每辆小汽车平均运载2人计算,相当于减少3.375亿辆小汽车的出行量。
在杭州市区一条没有红绿灯的斑马线前,出租车和私家车主动停下让行人先过马路。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一座温暖之城:她既有颜值,又有气质
从斑马线前主动让行到公共自行车成为“流动风景线”,杭州的交通文明是一曲人人共同参与奏响的“协奏曲”,是人人共同呵护开出的“文明之花”,这样的文明行为互相影响,就像蒲公英种子般随风飘散,成为文明的风景。
在杭州,有“最美交通人”。今年4月一个下午,杭州一主干道路面出现裂缝,协警礼为奇首先发现了险情,立即与同事进行路口管控、交通疏导。时间过去不到5分钟,路面塌陷形成大坑,礼为奇和同事在裂缝周边用锥筒围成了一个大警示圈,原本要从塌方现场经过的车辆被及时制止,无人受伤。
礼为奇说:“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但后来想起来真是心有余悸,当晚都没睡好觉,万一没注意忽略了,真不敢想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
在杭州,有“排队候车”。2015年8月,杭州地铁开始倡导“先下后上,排队乘车”,乘坐地铁要排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意识。
66岁的周炎珍是杭州地铁文明劝导行动的志愿者。她说,刚开始乘客没有排队的习惯,都想赶紧上车能有个座位。“杭州市民素质真是不错,劝导一下都听的,还会跟我说‘谢谢’、‘辛苦了’,现在大家排队越来越自觉了。”
在杭州,有“公车礼仪”。若你在早高峰挤上一辆公交车,一定会看到着急从后门上车、没有付费的乘客,纷纷把自己的公交卡或零钱通过人群传递到前门上车的乘客手里,完成付费后,前门的乘客再将公交卡传回给他们手中。
这些都是杭州交通文明的一个个镜头,而保障交通文明,关键还在于制度和管理。杭州几年前就制定了《公交营运司机五条规范》,明确规定“行经人行横道时减速礼让”,并将“礼让”作为重要考评指标,与经济效益相挂钩。杭州交警部门也表示,汽车在斑马线前不让行,将面临扣分和罚款的双重处罚。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杨建华说,交通文明是城市文明最直观的一个窗口,也是外地游客对城市的第一印象。“礼让一小步,文明一大步”,杭州的交通文明,有制度约束和引导,但更多文明是从每一个人心底被激发,成为个人的精神风貌,最终成为一种城市精神,化为城市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