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湖为圆心,望湖画湖,生生不息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6-08-09 07:41   

    湖畔不变的

    文人气韵

    1990年,李桐大学本科毕业创作,确定了“女子学堂”的选题,那幅画,叫《女学》——为了纪念他在杭州读弘道女中的外祖母。画面背景是李桐小时候生活的朱文公祠。

    朱文公祠,在外西湖28号,曾是孤山南麓的美院宿舍,也曾是老美院附中的校舍,再早些时候,这里是朱熹的祠堂。

    李桐童年居住的朱文公祠,建筑虽有所改动,但还能体现明代祠堂遗制。

    李桐学画,就是在外西湖28号的院落里开始的。后来,朱文公祠常常出现在李桐的梦中,成了他创作的母题。

    关于“湖上生活”,李桐画过一组画,叫《葑山引》。

    “古人疏浚西湖,清理出的淤泥用来堆出西湖的岛。”李桐说,以前把湖上人工堆出的岛叫葑山,也有人用葑山代指杭州和西湖。

    《葑山引》中,是孩子们在西湖边玩手风琴、吹小号、吹口琴、采莲、划船——这些,都是李桐小学期间的经历。还记得,小时候,只要天气变化,就爱往湖边跑,看西湖景色的变换。

    毎当看到湖边的景致,李桐就想,不管人们怎么去改造它,对自然景色的改变还是有限的。“因为烟雨漫过,云雾升起的时候,景色仿佛还是会退到古代,让人回味苏东坡、白居易时的气韵。”

    李桐画过西湖的雨。“冬天读到‘快雪时晴帖’,我却联想到夏天杭州的雨。雨过天青,孩子湖边玩耍,摘莲叶顶在头上的那个感觉,然后就画了这样一个景致。”

    李桐还画过苏堤。“有一年大旱,我们在西湖里游泳,结果山上有一只鹿也跳到了湖里。我们几个男孩子想把它拉上来,但它一直用嘴来触碰我们。”这一幕,也入了李桐的画。

    临摹课

    选在西湖的风景里

    李桐现在居住的栖霞岭,从前岭上有一条桃花溪流经曲院汇入西湖。

    1948年,黄宾虹从北平迁来杭州时,桃花溪还在。李桐1979年搬来这里,见到的还是黄宾虹讲到的景象“栖霞岭上旧有桃花溪明灭可见。”

    “黄宾虹、潘天寿他们都在孤山教书,在湖畔安家。”李桐说,“往前,是28岁的林风眠,杭州艺专最初的十年,是林风眠和他的同道们最意气风发的十年;往后,李可染、赵无极、吴冠中……这些湖上走出的学子,撑起了后来中国美术的大半天空。”

    有时在湖边走,李桐会带着这种态度看他们来过的空间。

    想来也是缘份,蔡元培、林风眠和他们的同道,会选择在杭州留下来大干一场,建了美院。“灵隐路上的荷塘、睡莲、松树、水杉和湖上的孤雁,反复出现在林风眠的作品里,是这里的湖光山色、自然景致给他的感染。”

    “宋画里的很多团扇、册页,就直接描绘西湖边的景致。”如今杭州人都还有幸可以去南宋皇城的遗址上寻古怀幽,御花园里著名的月岩还在,“人们依然可以在那儿赏月”。

    李桐觉得在杭州学画的学生蛮幸福的,“教宋画临摹课程的时候,我会把有一些课时放到湖边作写生,像葛岭、灵隐、西泠印社都是常领学生去转转的洞天福地。”

    很多年过去,杭州的美,依旧可以入画远观,依旧可以走近你我。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王湛 通讯员 韩薇/文 记者 吴煌 通讯员 姚颖康/摄  编辑:叶海涵
返回